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訪客 您好!請您先登錄網站 | 註冊會員最新文章熱門文章使用幫助購文辦法 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首頁!

返回論壇首頁 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Kurich.Club.
      長期投資論壇回上一頁
           查閱主題:多數美國主流媒體隱匿不報的「神秘 ...
<< 長期投資論壇歡迎您的到來 >>
 本版精華  個人收藏  回覆通知
只有管理人員可以在本論壇發表新主題! 您是本文章第 2915 位閱讀者。上一篇主題重新整理下一篇主題
 文章主題:多數美國主流媒體隱匿不報的「神秘內容」 【加入收藏】將本主題加入我的收藏 將本主題加入我的最愛

作者匿稱:kurich

 會員等級:管理版主  
 會員編號:00146
 理財金幣:+ 147442 
 發表總數:總計 2612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2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kurich 的個人首頁 個人網站  引用 引用回覆  回覆文章 回覆文章 
多數美國主流媒體隱匿不報的「神秘內容」

 ■誰讓投資人「投資報酬最小化」!?

 說來有些不可思議,巴菲特在信中竟然談該怎麼作才能縮小獲利!?沒錯,巴菲特在信中的「投資獲利最小化的方法」(How to Minimize Investment Returns)的部分,即以相當篇幅直指:多而不當的金融機構,正是造成投資人總體獲利減低的罪魁禍首。

 巴菲特指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美國商業表現出奇地好,投資人也因搭上企業成長熱潮累積財富。然而現在,商業活動活絡依舊,但和過去相比,投資人卻付出了過多的「摩擦(frictional)成本」。這些成本的上升,來自於各種金融「幫手」的層層剝削,導致整體投資人的獲利縮水。

 現年75歲的巴菲特向來是說故事的高手。要了解「摩擦成本」為何上升,巴菲特在這裡說了一個相當有趣的比喻故事,暗喻金融機構的現況:假設所有美國企業都是被龐大的「既得利益」(Gotrocks)家族所擁有(這裡指的就是廣大投資人),長久以來家族成員彼此之間和樂融融,且隨著企業成長,擁有財產總值也越來越多。然而這時,想分一杯羹的人卻陸續出現了,他們披著羊皮,口若懸河地開始提供服務。

 首先跳出來的是「券商幫手」(Broker-Helpers)。他們開始說服家族成員用技倆擊敗他們的親戚(以特定價格買下其他投資人手上股票,然後以特定價格轉手出售)。幫手的動機就是爲了賺取佣金。以整體來說,該家族還是擁有整個美國企業,這項交易只是重新調整成員之間的持股比例,但家族總體所得卻降低了,因為每年投資利潤還必須扣掉付給「券商幫手」的交易成本支出(當然,券商幫手並不會告知「交易越頻繁、獲利就越少」的事實,因為唯有增加交易量,才能增加券商的獲利)

 很快的,家族成員發現在這項「兄弟鬩牆」遊戲中券商的表現不佳。他們推測可能是不會選股的關係。於是新幫手:「經理人」,打著專業的名號出現了!他們告訴家族成員「光靠自己是無法戰勝其他親戚的!」,家族成員於是僱用經理人來執行交易。只不過,經理人卻是利用增大交易量、並和券商幫忙者一起合作來獲利。這時,原本大餅中很大一部分,都跑進券商和經理人這兩類幫手的荷包裡頭了。

 家族成員日益不滿,因為身為出資者的他們,都已經委託基金經理人來幫忙了,可是財務狀況卻愈來愈糟糕。他們推測最大的原因出在於:自己可能沒有挑選好基金經理人的能力。

 此時,所謂的「財務規劃師」和「投顧機構」跳出來了,指導既得利益家族來挑選適合的基金。看到這裡,或許會有聰明的投資人會質疑:這個家族既不懂得挑選合適股票、也不懂得找選股高手,他們又如何能期待找到合適的顧問呢?「既然既得利益家族還沒想到這個問題,他們的顧問幫手當然不會主動提及,」巴菲特如此寫到。

 既得利益家族現在供養了三種昂貴的幫手,但結果卻是每況愈下。就在萬念俱灰之際,第四種幫手出現了:「亢奮型幫手」(hyper-Helpers),他們像家族成員解釋:現有的幫手們(經紀人、基金經理人、投資顧問)因為沒有足夠的激勵,因此都沒能發揮十足的戰鬥力,只要家族成員能大方與亢奮型幫手分享獲利(當然還是要付高額的固定費用),就能戰勝其他親戚。他們的真面目其實是基金經理人幫手,只是換了另一套衣服,上頭繡著一些性感美名,如「避險基金」(hedge fund)或「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fund),除了收取固定費用,還收高額績效費用,他們花言巧語說服家族成員加碼。

 巴菲特指出,整個既得利益家族原先固定增加的獲利,在四類幫手分時大餅的「幫忙」下,已經徹頭徹尾成了「既失利益」(Hadrock)家族。幫手軍團有幸賺錢時,能分享巨額獲利;就算笨手笨腳地賠錢的話,家族成員仍需付出巨額的固定管理費。

 巴菲特估計,現今整個摩擦成本約佔美國商業獲利的20%。巴菲特開玩笑地諷刺金融機構太過活躍的現況:如果牛頓不是那麼在意在「南海泡沫事件」(18世紀著名的商業泡沫化事件)虧損大筆金錢,那麼他很可能就會發明「第四運動定律」:對整體投資人來說,收益與進出活動成反比;進出越頻繁、收益即越低。

 ■投資致富的真正關鍵:「降低摩擦成本」與「創造投資價值」

 透過巴菲特對於金融生態的描述,對於身處金融機構高度競爭的投資人來說,相當具有啟發,巴菲特在信中所談的,其實與投資人權益息息相關,可以從「降低摩擦成本」和「創造投資價值」兩部分來談。

 首先,是減低「摩擦成本」。事實上,摩擦成本來自金融機構不合理收費的層層剝削、不斷提昇的交易成本,其實也包括投資人購買到不良金融商品或企業股權,所帶來的價值耗損(包括操作失當的損失,以及社會資源的浪費)。這個觀點正好符合之前的系列專文一再大力強調的:投資人應秉持純正投資的觀念,以企業價值的研究為核心,並選擇「投資成本回報率」高的投資商品或服務,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摩擦成本。

 其次,是創造新價值。投資人可以發現,許多金融機構正在搶食同一塊獲利大餅,從事的正是典型的「零和競爭」:身陷紅海,沒有爲企業、投資人創造任何新價值。券商、經理人、財務顧問,甚至避險基金,多而不當的金融機構分食原本完全屬於投資人的獲利。

 投資人或許會思考到,巴菲特批評金融環境的生態,莫非他在投資上有與眾不同的想法與作法?事實上,巴菲特並非無的放矢。根據嘉鼎資產管理集團的長期觀察,華倫˙巴菲特之所以成功,除了對於企業內在價值的精確掌握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巴菲特是以「價值共享」的觀念來進行相關的投資。

 所謂的「價值共享」觀念,即華倫˙巴菲特透過其投資控股公司-波克夏,讓所有股東(當然也包括巴菲特自己)以長期合夥人的心態、投注資金到優質企業,成為貨真價實的企業主,而非抱著搭順風車念頭的投機客,與企業同舟共濟、一起創造財富。也因此,巴菲特長期擁有可口可樂、吉列(現已被寶僑P&G併購)…等優質企業的股權,而絕不輕言脫手的作法,運用的正是這個觀念。

 巴菲特曾經明白表示,買進與持有(buy-and-hold)正是創造長期投資績效的關鍵。運用正確的「價值共享」觀念所獲致的財富成長,將遠勝於殺進殺出、短線炒作的投機客,或只顧分食市場大餅的四類「幫手」。金融幫手們之所以未能創造價值,淪為搶食大餅的角色,原因就在於他們將企業視為買賣的「交易品」,觀念錯亂所致。

 事實上,並非只有巴菲特採用「價值共享」觀念來進行投資。根據根據嘉鼎資產管理集團長期對於投資模式的研究顯示,「專戶管理」服務同樣讓投資人以長期穩定的資金,擁有優質企業的實質擁有權,進而成為企業「不參與營運的合夥人」,隨著企業的成長共享財富的增長。

 專戶管理所運用的,正是華倫˙巴菲特所強調的「價值共享」觀念。也因此能讓優質企業擁有穩定的資金動能,並在企業成長之後給予投資人豐厚的回饋,爲投資人創造長期的財富成長。

 透過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投資人可以發現他對投資本質的深刻掌握,以及對金融環境運作的熟稔。同時巴菲特也願意孜孜不倦地詳細說明旗下公司的營運狀況,以及投資策略的脈絡思考。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巴菲特將「投資人權益」擺在第一順位。更重要的是,投資人了解現今金融市場的運作狀況之後,可以積極地思考購買的金融商品、選擇的財富管理服務,是否真正顧及投資人權益、並運用「價值共享」創造長期投資價值。而這正是巴菲特語重心長的真正用意。

本文轉載自 嘉鼎資產管理集團

借東風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Stock Market Prediction
Financial Astrology Techniques
是非成敗誰先覺
進退存亡我自知


發表時間 2006/05/16 17:13:59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上    管理版主
本主題只有一頁。 回上一頁
快速回覆文章: 多數美國主流媒體隱匿不報的「神秘內容」
用戶名稱及密碼: 用戶名稱: 註冊會員? 安全密碼: 忘記密碼?



使用表情文字轉換?

   您可以使用鍵盤上的 Ctrl + Enter 鍵直接送出回覆

↑回頁首↑


本網站訊息內容著作權及責任歸作者所有,不作為投資決策依據,版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本網站發表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立場無關。
本網站所有的標籤與註冊商標由原創作者所有,本站僅提供連結,不代表擁有版權,如有侵權,請通知站長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