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訪客 您好!請您先登錄網站 | 註冊會員最新文章熱門文章使用幫助購文辦法 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首頁!

返回論壇首頁 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股市週期與歷史規律
      歷史規律與天災研究回上一頁
           查閱主題:台灣的古地震研究
<< 歷史規律與天災研究歡迎您的到來 >>
 本版精華  個人收藏  回覆通知
只有管理人員可以在本論壇發表新主題! 您是本文章第 5466 位閱讀者。上一篇主題重新整理下一篇主題
 文章主題:台灣的古地震研究 【加入收藏】將本主題加入我的收藏 將本主題加入我的最愛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首頁 個人網站  引用 引用回覆  回覆文章 回覆文章 
台灣的古地震研究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前言


台灣島是受到菲律賓海板塊上的火山島弧與歐亞大陸產生碰撞後,擠壓形成的島嶼,在強烈的推壓作用下,產生許多東北走向的逆斷層與褶皺,以及東西走向的平移斷層。構造活動時引發許多大大小小的地震,但是大地震發生的同時,地表經常產生破裂與移動。百年以來台灣島就有五次的大地震造成地表破裂,如1906年嘉義大地震產生的梅山斷層、1935年中部大地震的屯子腳斷層、獅潭斷層與神卓山斷層,1946年新化地震的新化斷層,1951年花東大地震的米崙斷層、玉里斷層與池上斷層,以及1999年集集地震的石岡斷層、車籠埔斷層與大尖山斷層。數百萬年以來台灣島就在地殼變動與無數次的地震下,持續的擴張與升高。從近百年來規模大於7.0的地震共有7次,就可以了解台灣是世界上地震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現今台灣人口密度約650人/平方公里,從人口密度與大地震的頻率來看,大地震來臨時造成的傷亡與災害,可能是世界上最為嚴重區域之一。尤其,近年來台灣經濟急速發展,大規模開發土地,迫使居住空間逐漸擴及活動斷層沿線。因此「活動斷層位置精查」、「斷層活動性研究」以及「地震災害研究」等工作更是迫在眉睫。雖然目前針對地震的發生時間、地點與規模都無法做準確預測,但是近三十年來地質學家都希望能經由槽溝挖掘來尋找古地震證據,從古代地震發生的時間與變動量,進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與斷層構造的關係,而以此推估大地震的發生週期或機率。因此,古地震研究是目前地震預測研究領域中最重要與最直接的方法。因此921地震之後,中央地質調查所從訂定的41條活動斷層中選擇其中較重要與有意義的25條活動斷層作先期的古地震評估研究。

古地震研究,如何進行槽溝開挖


地質學家研究地震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但是在進入科技先進的21世紀之時。現今科學家其實還無法了解許多自然現象,地震就是其中之一。地質學家雖然極力想要了解地震成因,但相信在未來50年之內還是無法達到準確的預測地震。之前地質學家想從地震產生的地震波的特性來揭開地震之謎,但目前還是徒勞無功。近二十幾年來轉向嘗試以研究古代地震來解開地震之謎,從斷層的挖掘研究來了解過去發生大地震的時間,以此來看數千數萬年以來大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否具有規律性,而以此推估下一次大地震的時間。雖然古地震研究也尚未能準確預測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與地震規模;但是目前則著重於作為大地震的預警,提供國家在執行重大建設時的安全評估。

古地震的研究內容是利用槽溝挖掘方法開挖地下斷層剖面,藉由構造(斷層或褶皺)與地層的交集關係來認定斷層活動的年代(受到構造作用擾動的沈積層);最後利用碳十四或螢光定年方法測定受擾動地層的年代,來得知大地震發生的年代(古地震事件)。因此,古地震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斷層活動(大地震)年代,並深入探討大地震的週期與未來的大地震發生機率。古地震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二:一、利用槽溝開挖研究數百年至數千年期間斷層的活動性,二、利用河階地形與定年資料探討數千年至數萬年以來斷層長期的活動性。

過去30年以來,地質學家對於古地震以及地震再現週期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Sieh, 1978; Matsuda et al., 1978; Jacoby et al., 1988; Sieh et al., 1989; Rundle, 1988; Chen et al., 2003),尤其聖安地列斯斷層研究非常的詳細(Sieh and Johns, 1984; Schwartz and Coppersmith, 1984)。古地震的研究主要著重於槽溝的挖掘研究,台灣數十年以來雖然也進行古地震研究,但在921地震之後才開始進行系統性的古地震,本所於過去五年當中相繼完成約二十餘處的槽溝挖掘研究,已有相當之成果(Chen et al., 2001a, 2001b; 陳等, 2003a, b, c, d)。目前槽溝挖掘的研究已針對車籠埔斷層(Chen et al., 2001a, b, c, d; 陳等, 2003d),九芎坑斷層(陳等, 2003a)、梅山斷層(陳等, 2003b)、新城斷層(陳等, 2003c)、新化斷層(陳等, 2004a)、花東縱谷斷層(陳等, 2004b)都有初步的古地震研究成果。

槽溝開挖作業

a.場址調查 b.地形測量 c.槽溝挖掘 d.安全設施 e.清理溝壁 f.設網線 g.照相與描述 h.討論

首先進行斷層沿線的調查,目的為尋找槽溝開挖適當的場址,同時配合調查相關新期構造。此項工作主要乃針對活動斷層的古地震研究,以下簡單敘述槽溝挖掘步驟。

a.場址調查:確定斷層位置,依據地形調查與歷史地震斷層記錄,標示在1/25000或1/5000地形圖,並紀錄GPS座標值。

b.地形測量:槽溝開挖前進行地形測量,必須清楚顯現槽溝附近的地形,測量範圍至少涵蓋40公尺平方(以槽溝為中心),地形圖比例尺不得小於1/500(圖一)。

c.槽溝挖掘:槽溝的大小規模視可挖掘的面積與堆土區的範圍來決定槽溝大小,依照選定地點的用地環境,一般槽溝寬約8-10公尺,深約3-5公尺(2-3階),長約20-30公尺(圖二),每一階槽溝的高度約2公尺,階面寬約1.5公尺。

d.安全設施:為維護調查過程中的安全,設鐵絲網圍籬、抽水、土方須以防水布覆蓋,並設立告示牌及警示牌(警示標語)。

圖一、花蓮光復鄉安定橋槽溝地表測量地形圖。

圖二、花蓮光復鄉安定橋槽溝北牆照片。

e.清理溝壁:以刮刀清理,讓細部的斷層與沈積構造顯現。並以不同顏色的鐵釘標示斷層線與層面位置。

f.設網線:在溝壁上設有水平與垂直的網線,垂直線間距為1公尺,水平線間距為0.5公尺。假若沉積層為礫石層時可以改為垂直線間距為2公尺,水平線間距為1公尺。

g.照相與描述:每一網格拍照,照片拼貼後現場描述與記錄。之後將照片掃描為數位檔後拼接。剖面描述內容包括地層分布、斷層位態、定年標本採樣位置(圖三)。

h.討論:招集相關人員共同勘查並討論公開展示初步成果供各界參考。若尚有疑問則在場址選擇地點再進行二次或多次的挖掘。

圖三、花蓮光復鄉安定橋槽溝北牆剖面圖。

1.台灣的天候春夏季多雨,尤其3-4月的春雨、5-6月的梅雨、7-9月的颱風。一般開挖調查的時間約為一個月,因此經常面臨下雨造成溝壁的坍塌且增加工作的危險性。所以最佳工作的季節是秋冬季,10月至2月。加州常年較為乾旱,因此沒有季節性雨季的問題,工作環境較佳,成本較低。

2.台灣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尤其在夏季,經常造成溝壁坍塌,增加工作的困難度,所以選擇場址須評估當地的地下水位。

3.台灣處於造山帶環境,沈積物較粗經常以礫石與砂為主,溝壁較不穩定,須呈斜面。加州是以土壤層與含泥量較高的沙層為主,溝壁可呈垂直,以油壓鋁板固定溝壁即可穩定。

4.台灣的沈積與侵蝕速率較大,且以逆衝斷層為主要,以4公尺深的槽溝為例,在台灣最多只能觀察到1-3次的古地震記錄。同樣大小的槽溝,加州聖安地列斯斷層(平移斷層)的挖掘最高可以發現8次古地震記錄。因此,台灣要研究古地震須挖掘較深的槽溝,因而困難度較高,成本亦高。

5.台灣的沈積物較粗,碳質不易保存,造成古地震的定年較為困難。因此選擇場址時預先研判選擇具有厚層砂泥層的沉積環境。

以上種種因素是造成台灣地區槽溝挖掘的費用高、危險較大、調查研究的時間較短;另一最為困擾的問題是土地的租用,私有地的補償費用較高且不易取得,尤其較深的掘溝須有大面積的土方堆積區與載運土方的車道。

定年法

l     碳14

可利用碳十四法定年的樣本,必須是曾與大氣中二氧化碳充分交換後的含碳物質,所以地質工作上我們常用來定年的樣本是生物遺骸,生物活著的時候會藉著各種生化作用,與自然界作碳之交換,然而當生物死亡後停止與自然界作碳之交換,遺骸就成一封閉系統,因為碳十四是一個放射性核種,封閉系統中的碳十四總量會隨著時間進行衰變作用而減少,因此透過樣本中尚存碳十四的量,即可以換算出生物停止與外界碳交換的年代,如果這個時間與沈積時間沒有太大的差別,年代結果也可視作沈積年代,一般可用來測定年代的樣本包括動物之皮、毛、骨;植物之根、莖、種子、貝類殘骸…等,碳十四定年法因目前儀器的測定的限制,其年代上限約為五萬年。

l     螢光定年法

礦物螢光現象導因於非理想結晶格的不同缺陷,由於地層內長半衰期之放射性元素(主要為238U、235U、232Th、40K)及宇宙射線(Cosmic Ray)的長期輻照,使得電子被激發而在導帶能階上游離,後被因結晶缺陷而產生的電子雲捕捉,再於實驗室中經由加熱或光照的步驟,使礦物釋放光子(Aitken, 1985; 1998)。在取得欲測定之標本後,於暗房中進行自然螢光強度的測定,再配合外加人工輻照劑量的模擬回歸,推得此礦物於地層中所累積之等效劑量(Equivalent Dose; De),同時測定標本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即可求得每年周圍環境提供此礦物之年劑量(Annual Dose; D),則欲測標本的螢光年代為:

地震再現週期分析:簡介臺灣的古地震研究案例

車籠埔斷層(圖四、圖五、圖六):目前研究結果大致可以解析出5次的古地震事件(不含921集集地震),發生的年代為西元1999年、西元1650-1520年、西元1270-1160年、西元1060-1030年、西元570-400年、西元240-50年(圖七; Chen et al., 2001a, b, 2004, 2005)。從上述的研究來看,車籠埔斷層每一次的地表破裂的隆起高度約1-2.5公尺之間,這個高度變化大致與921集集地震時產生的隆起高度相當,所以從這些古地震的資料分析,之前的古地震規模可能都在7.0以上。另外,由N-3古地震至921地震的地震時間間距來看,每次地震相距時間約300-400年。另外可以由古地震的特性可以推演下次發生大地震的可能發生時間約在西元2340±90年。

圖四、在竹山鎮針對車籠埔斷層的槽溝挖掘研究。

圖五、921地震發生之前(1997年)的車籠埔斷層。

圖六、竹山槽溝,車籠埔斷層位在照片的右側,左側水平地層向右側延伸轉為褶皺的交會處。

圖七、二千年以來車籠埔斷層古地震發生的時間,以及推估下次大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西元2340±90年。

玉里斷層或池上斷層(圖八、圖九):由槽溝地層與構造特徵分析,古地震事件計有兩次,而斷層兩側地層高差約為2.5公尺。第一次古地震事件為西元1951年11月花東地震所造成的地表破裂,地表隆起高度為0.75公尺。第二與第三次的地震時間都相當年輕,發生在西元1600年以來,地表隆起高度為1.75公尺,預測其地震規模在7.0以上(陳文山等人, 2004a)。大約四百年以來,花東縱谷斷層(中段地區)共發生了三次大地震,可以想見大地震的時距約為百年左右,其週期非常的短。所以花東縱谷斷層是我們急迫更進一步須進行評估的斷層。

圖八、古地震研究的槽溝挖掘全景。

圖九、地層呈現褶皺扭曲,表示大地震發生時地表產生變動所造成。

九芎坑斷層(圖十):九芎坑斷層是由卓蘭層逆衝至六雙層、紅土礫石層及階地礫石層之上。從斷層傾角以及與觸口斷層的關係來看,九芎坑斷層可能是觸口斷層斷坡向前(向西)的分枝斷層。從斷層截切近代階地沉積層以及晚更新世沉積層(圖十一; 碳14定年約47,100±1,750BP)的關係,顯示九芎坑斷層應屬於第一類的活動斷層(陳文山等人, 2003a)。

圖十、紅色線為九芎坑斷層的位置,上盤(左側)的上新世卓蘭層逆衝覆蓋在近代的沖積層之上。

圖十一、右側為卓蘭層向西逆衝在左側晚更新世的礫石層(碳14定年約47,100±1,750BP)的上面。

新城斷層:從槽溝剖面(圖十二)以及野外剖面(圖十三)來看,新城斷層都已截切至紅土階地的地表以及未紅土化階地,而最近一次的地震發生約於300以來(碳14定年),比對台灣歷史地震紀錄,此期間在桃竹苗地區發生的大地震共有三次,分別為西元1811年、西元1815年與西元1881年,這些地震的受震範圍均可以遠至福建及台灣南部)並於桃竹苗地區造成重大傷亡。若以受震範圍評估地震規模,西元1811年與西元1815年地震可能都屬於規模7以上的大地震(蔡義本, 1978; 徐明同, 1983;鄭世楠與葉永田, 1989);而新竹地區於西元1871年撰寫淡水廳志,假若西元1881年是造成地表破裂的大地震,應有傷亡與建築物破壞的詳細記載。因此,可以排除西元1881年地震,而西元1811年與西元1815年兩者之一可能與新城斷層最近一次的活動有關(陳文山等人, 2003b)。新城斷層的長期活動性或週期尚未有足夠的資料,但以目前資料可評估最近一次地震活動造成的地表抬升量,約為1.3-1.85公尺之間。此種規模的地表變形量可以比擬於集集地震的地表變動,因此新城斷層上次活動的地震規模可能大於7.0。

圖十二、兩側不同岩性的地層界面就是新城斷層的,右側卓蘭層逆衝在晚更新世的砂礫層之上。

圖十三、頭前溪的南岸也可以發現新城斷層的露頭,顯示左側卓蘭層逆衝在近代河階礫石層(<300年前)之上。

新化斷層(圖十四、圖十五):本研究共發現三次的古地震紀錄,最早一次形成時間約在西元前7500-6600年,第二次發生時間約為西元前20-360年。第三次就是西元1946年,斷層結構來看屬於右向平移斷層,且斷層已經切穿至地表(陳文山等人, 2004b)。從淺層震測剖面以及野外調查,顯示新化斷層帶是由數條正斷層構成寬約數百公尺的變形帶,表示長期以來新化斷層帶是呈現拉張的構造環境(石瑞銓, 2003; 黃勝群, 2004)。因此,目前針對新化斷層的古地震研究僅有一處槽溝,所呈現的古地震事件是不足以代表全新世以來完整的古地震時序,因為每次事件產生的地表斷裂位置極可能不在同一斷層,以此而言每處槽溝的研究結果都無法呈現完整的古地震層序。

圖十四、新化斷層屬於平移斷層,槽溝研究除了從垂直剖面的調查外,還必須從事水平剖面的調查,為了研究斷層在水平方向是如何移動。

圖十五、新化斷層屬於平移斷層,所以斷層面的角度幾呈垂直狀態,而且呈現分岔的現象。

從現今台灣活動斷層的古地震研究結果,與其他國家所調查的活動斷層週期相比較,似乎台灣活動斷層的地震再現週期(或再現率)都非常短,目前日本的活動斷層研究,最短的再現週期大約在700-1000年之間。但以台灣目前的初步研究而言,再現週期較為清楚的斷層為車籠埔斷層,兩千年以來計有6次,再現週期約300-400年;花東縱谷斷層在近400年以來至少發生三次大地震。為何台灣的活動斷層的再現週期較短(再現率較高)?雖然有待更近一步研究,但可能與快速的板塊擠壓活動有密切的關係。

延伸閱讀與後記

Aitken, M.J.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Optical Dating. Academic Press, London, 267p.

Aitken, M.J. (1985)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Academic Press, London, 359p.

Chen, W.S., Ridgway, K.D., Horng, C.S., Chen, Y.G., Shea, K.S., and Yeh, M.G. (2001a)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incised-valley systems of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collisional marine foreland basin of Taiwan: Eustatic and Tectonic Controls on Deposition: Geol. Soc. Am. Bull., v. 113, no. 10, p. 1249-1271.

Chen, W.S., Huang, B.S., Chen, Y.G., Lee, Y.H., Yang, C.N., Lo, C.H., Chang, H.C., Sung, Q.C., Huang, N.W., Lin, C.C., Sung, S.H., and Lee, K.J. (2001b) Chi-Chi Earthquake, 1999 September 21: A case study on the role of thrust-ramp structures for generating earthquakes: Bull. Seis. Soc. Am., v. 91, no. 5, p. 986-994

Chen, W.S., Chen, Y.G., and Cheng, H.C. (2001c) Paleoseismic study of the Chelungpu fault in the Mingjian area: 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 v. 1, no. 3, p. 351-358.

Chen, W.S., Chen, Y.G., and Chang, H.C., Lee, Y.H., and Lee, C.C. (2001d) Paleoseismic study of the Chelungpu fault in the Wanfung area: 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 v. 1, no. 4, p. 43-72.

Chen, W.S., K.J., Lee, L.S., Lee, D.J. Ponti, C., Prentice, Y.G., Chen, H.C., Chang, and Y.H. Lee (2003) Slip Rate and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Chelungpu Fault For the Past 1900 Year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 115-116, p. 167-176.

Jacoby, G., P. Sheppard, and K. Sieh (1988) Irregular recurrence of large earthquakes along the San Andreas fault-Evidence from trees: Science, v. 241, p. 196-199.

Matsuda, T., Y. Ota, M. Ando, and N. Yonekura (1978) Fault mechanism and recurrence time of major earthquakes in southern Kanto district, Japan, as deduced from coastal terrace data, Geol. Soc. Am, Bull., v. 89, p. 1610-1618.

Schwartz, D.P., and K.J., 1984, Coppersmith, Fault behavior and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Examples from the Wasatch and San Andreas fault zones: J. Geophys. Res., v. 89, p. 5681-5698.

Sieh, K. (1978) Slip along the San Andreas fault associated with the great 1957 earthquake: Bull. Seismol. Soc. Am., v. 68, p. 1421-1448.

Sieh, K., and R.H. Johns (1984) Holocene activity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at Wallace Creek, California: Geol. Soc. Am. Bull., v. 95, p. 883-896.

Sieh, K., M. Stuiver, and D. Brillinger (1989) A more precise chronology of earthquakes produced by the San Andreas fault in Southern California: J. Geophys. Res., v. 94, p. 603-623.

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陳文山(2003)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計畫九十一年度報告(1/5)。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共165頁。

黃勝群(2004)新化斷層剪切帶之淺部地下構造特徵。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1頁。

陳文山、楊志成、石瑞銓、楊小青、顏一勤、陳于高、張徽正、林啟文、林偉雄、李元希、石同生、盧詩丁(2003a)九芎坑斷層的斷層特性與活動性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4期,113-128頁。

陳文山、石瑞銓、楊小青、楊志成、葉明官、李龍昇、劉力豪、顏一勤、彭秋雯、張徽正、林啟文、陳于高、李元希、林偉雄、石同生、盧詩丁(2003b)梅山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4期,137-146頁。

陳文山、劉力豪、顏一勤、楊小青、李龍昇、游能悌、張徽正、石瑞銓、陳于高、林啟文、李元希、林偉雄、石同生、盧詩丁(2003c)新城斷層的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4期,11-24頁。

陳文山、李龍昇、楊志成、顏一勤、楊小青、劉力豪、張徽正、李元希(2003d)車籠埔斷層古地震新研究。土木水利、第30卷,第1期,10-13頁。

陳文山、顔一勤、楊志成、楊小青、陳勇全、蔡坤志、朱耀國、黃能偉、張徽正、林啟文、林偉雄、劉彥求(2004)1951年花蓮地震斷層的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5期,137-145頁。

陳文山、李錫堤、石瑞銓、楊小青、楊志成、顔一勤、劉力豪、張徽正、侯進雄(2004)新化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5期,111-119頁。

徐明同(1983)明清時代破壞性大地震規模之震度評估。中央氣象局氣象學報,第29卷,第4期,1-18頁。

蔡義本(1978)二十世紀以前台灣西部強烈地震之回顧。科學月刊,第9卷,第11期,31-35頁。

鄭世楠、葉永田(1989)西元1604年至1988年台灣地震目錄。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共255頁。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發表時間 2009/09/23 13:45:31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上    管理人員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車籠埔斷層(圖四、圖五、圖六):目前研究結果大致可以解析出5次的古地震事件(不含921集集地震),發生的年代為西元1999年、西元1650-1520年、西元1270-1160年、西元1060-1030年、西元570-400年、西元240-50年(圖七; Chen et al., 2001a, b, 2004, 2005)。從上述的研究來看,車籠埔斷層每一次的地表破裂的隆起高度約1-2.5公尺之間,這個高度變化大致與921集集地震時產生的隆起高度相當,所以從這些古地震的資料分析,之前的古地震規模可能都在7.0以上。另外,由N-3古地震至921地震的地震時間間距來看,每次地震相距時間約300-400年。另外可以由古地震的特性可以推演下次發生大地震的可能發生時間約在西元2340±90年。
-------------------------------------------------------------------------------------------
車籠埔斷層古地震研究
代表台灣中部古地震歷史
考古證實
過去1800年以來共經歷五次七級以上強震
分別是AD145加減95年
AD485加減85年
AD 1045加減15年
AD1215加減55年
AD1585加減65年
以上數據皆未經年輪校正
校正後誤差可以縮小到20-30年以內
時間落點相距
145--485--340年
485-1045--560年
注意相距1.65倍赱黃金分割比例
1045-1215-170年
時間跨度約是第一輪的二分之一
1215-1585--370年
1585-1999-414年
以上五組數字平均是370年
與中國古地震學者研究所得
300-400年振幅之中數十分接近

下次落點AD2340年加減90年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3 13:57:18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經濟部中央地質研究所特刊十五號,第 111~119 頁,民國九十三年十月

新化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
Structural and Paleoseismologic studies of the Shinhua Fault,
Southwest Taiwan
陳文山1 李錫堤2 石瑞銓3 楊小青1 楊志成1 顔一勤1 劉力豪1 張徽正4 侯進雄4
Wen-Shan Chen1, Chyi-Tyi Lee2, Ruey-Chyuan Shih3, Hsiao-Chin Yang1, Chih-Cheng Yang1, Yi-Ching Yen1, Li-Hao Liu1, Hui-Cheng Chang4, Chin-Shyong Hou4
ABSTRACT
Available the 1946 earthquake rupture, tectono-geomorphic, paleoseismic and GPS measurements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Shinhua fault is a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And seismic reflection suggests that the fault displays a broadly extensional fault zone forming a flower structure. By discriminating from the coastal and alluvial deposits in the excavations, we identify three events at the Napalin site. The results of AMS dating show that, besides the recent earthquake event in 1946, two other prehistoric events occurred with an age about 9546-8644 years B.P., 1865-1690 years B.P., respectively.
前言
新化斷層在1946年發生規模6.3地震,斷層走向呈北東70度,為右向的斜移斷層(oblique strike-slip fault),經調查顯示地表斷層由那菝林向西經玉峰寺與第六公墓之間鞍部,之後向西南至畜產實驗所(張麗旭等人,1947)。實驗所西側的地形不明顯,但依照文獻記載地震斷層經深坑橋至新化北側的中央橋,形成長約6公里的地表破裂。地震之後針對新化
1.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Dept. of Geo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 (Institute of applied Geology)
3.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 (Dept. of Earth and Environ. Science,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
4.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MOEA)
112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五號
斷層的研究並不多,沒有進一步有關資料,因此對於它的特性目前的了解僅限於屬於右向平移斷層。本文目的乃針對新化斷層的古地震研究,調查過程透過地表調查以及彙整鄰近地區的各種相關地下資料來了解新化斷層的性質,同時也參考張麗旭等人(1947)的調查結果。因此,槽溝位置選擇在玉峰寺與第六公墓之間鞍部西側進行古地震槽溝研究。
場址與斷層沿線地形特性
槽溝場址位在玉峰寺與第六公墓之間鞍部的西側,1946年地震斷層通過此鞍部,鞍部東西兩側河谷走向約呈東西向,斷層即沿著河谷向西延伸。地震斷層兩側的地形特徵如下,斷層北側主要為曾文溪的沖積平原;南側為隆起丘陵地與台南台地,顯示斷層兩側地形有顯著差異。另外由河階地形與全新世地層的分布來看,新化斷層南側分布有全新世的海階與河階,以及全新世海相沉積層已隆起形成的台南台地,顯然全新世以來斷層南側地殼呈現抬升與褶皺變形。斷層北側的全新世海相沉積層還位於海岸平原之下,顯然全新世以來還屬於沉降的構造環境(陳文山等人,2004)。
地層與沉積環境
槽溝剖面由下而上的地層層序如下(圖一),槽溝剖面的最下層為沼澤相粉砂與泥互層(M1),泥層中富含草本植物,經碳14定年的年代為9546-8644 yr BP(SH-1)。M1層之上為厚約50公分的淡黃色泥質粉砂層(M2),屬於江灣口環境,從3號槽溝東剖面M2層的碳14年代為3785-3730 yr BP(NBL3-16),以及1號槽溝的年代為4085-3860 yr BP(NBL1-4)。第三層為厚約20-40公分砂層(S),屬於河道沉積物,3號槽溝東剖面的碳14年代為1720-1420 yr BP(NBL3-47)。S層之上為至少厚約2公尺的泥質粉砂層(M3),夾薄層泥層,亦屬於近海岸的沼澤環境,槽溝剖面中出露最厚約3公尺,2號槽溝東剖面的碳14年代為1865-1690 yr BP(NBL2-22)(圖二)。泥質粉砂層之上沉積一套含礫的砂泥沉積層(F),此層呈寬約十數公尺至4公尺不等的槽狀河道構造,槽狀河道沉積層經常下切至下部的泥質粉砂層(M3)與泥層(S)。河道沉積物含大量有機質泥,並夾有薄層呈透鏡狀砂層,槽狀河道底面經常沉積礫石或陶片。由河道的外型與沉積物特性,可區分為三個時期的河道。從2號槽溝東西剖面沉積層的解析,第一期河道沉積物為泥質砂層,夾有透鏡狀淘選度良好的砂層,河道底部含大量的陶片與礫石;2號槽溝的碳14年代為1560-1400 yr BP(NBL2-25)與1530-1330 yr BP(NBL2-26)。第二期河道沉積物含大量的碳質泥,因此
陳文山等:新化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 113
呈黑色的泥層,偶而夾有透鏡狀砂層。第三期河道沉積物為灰色泥,此最後期的河道重疊在前期河道之上,並侵蝕前期河道沉積物,3號槽溝的碳14年代為1400-1285 yr BP(NBL3-27)。
從槽溝剖面中河道位置對比,發現河道具有大幅度的彎曲;鄰近河流亦具有相似的特性,河寬約數公尺,沉積物都含大量植物碎屑的泥與砂層。本研究認為河道形成時期的環境已經屬於曾文溪沉積平原上的小溪流。從剖面的沉積層序分析,沉積環境向上逐漸變淺,由下游近海岸的江灣與沼澤環境轉變為中游的河道環境,從定年資料來看,M1與M2之間呈假整合,有部分沉積層缺失。
構造特徵與古地震事件
那菝林2與3號槽溝剖面(圖一、二),由沉積層與斷層相互截切關係可以區分三期古地震造成的斷層。第一期的斷層(F1)位於3號槽溝東剖面底部,斷層截切富含草本植物的M1泥層,造成約45公分的垂直錯移,南側為下降側,之後被兩層數公分泥層覆蓋,顯示斷層形成薄泥層沉積之前(圖一)。目前薄泥層沒有定年資料,因沉積環境與M1層相似,因此本研究推論F1斷層約發生於9546-8644 yr BP。第二期斷層(F2)在2與3號槽溝中普遍發現,F2斷層是由一系列兼具有正斷層作用的構造,形成半地塹的型態,主斷層出現在3號槽溝東剖面的北側,垂直落差約1.6公尺,其餘正斷層的垂直錯距約數十公分至十數公分,從S砂層的變形顯示主斷層為一傾角朝南的斷層(圖一)。斷層明顯截切至M3泥質粉砂層,因此古地震事件發生年代約為1865-1690 yr BP。第三期的斷層(F3)截切整個剖面,在3號槽溝截穿河道沉積層,被回填土覆蓋;1號與2號槽溝東剖面截切蔦松文化堆積層(圖三),且被回填土覆蓋。從槽溝剖面中斷層與沉積層的關係,雖無法判斷此斷層活動的時間,但從1號槽溝斷層切穿至地表,以及1946年地震斷層亦通過此位置(張麗旭等人,1947),顯然F3斷層為1946年產生的地震斷層。
F1與F2斷層型態都具有正斷層性質,而F3斷層兩側的岩層並不具明顯的上下錯移,斷層結構是數條斷層從槽溝底部向上呈現開展的構造(a suite of splays; 圖二, 三),此種開花狀結構(flower structure)經常呈現在斷層傾角接近垂直的平移斷層且具壓縮的構造型態(Lindvall et al., 1989)。本研究除了垂直斷層開挖三個約呈南北走向的槽溝之外,亦沿著斷層線開挖兩個水平面的槽溝(圖四),目的為觀察沿斷層走向的變形。從水平剖面來看F3斷層發現斷層剪切帶呈雁行排列(en echelon),每一斷層的長度僅數公尺長,呈右移作用,斷層的錯距約僅數十公分至數公分,斷層走向約北偏東75-90度。水平剖面中除了呈
114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五號
圖一 3號槽溝東西牆剖面。
Fig.1 Trench 3 profile, (a) show profile of the western wall and (b) of the eastern wall.
陳文山等:新化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 115
圖二 2號槽溝東西牆剖面。
Fig.2 Trench 2 profile, (a) show profile of the western wall and (b) of the eastern wall.
116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五號
N
S
圖三 1號槽溝東牆剖面。
Fig.3 Trench 1 profile shows profile of the eastern wall.
現具右移的斷層之外,還呈現一組與F3斷層呈36-42度夾角的雁行拉張裂隙(extension fractures),走向約北偏西64-70度。此裂隙構造僅發育在泥質沉積層中,它是槽溝開挖之後才發展出來的結構,本研究認為此裂隙可能顯示現今斷層帶的應變特性。
陳文山等:新化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 117
圖四 4號與5號槽溝水平剖面。
Fig.4 Trench 4 and 5 horizontal profiles along the fault trace.
118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五號

討論與結論
從地表地質與地形特性來看,新化斷層南側受到台南斷層向西逆衝產生褶皺的台南台地,而褶皺逆衝帶北側則以新化斷層為界;而斷層北側地塊尚屬於褶皺逆衝帶前緣沉降的前陸盆地,至今還未隆起,每年約沉降11-5公厘(陳文山等人,2004)。但為何新化斷層兩側地塊向西產生不等量位移?陳文山等人(2004)認為此地區第三紀至第四紀時發育許多北東東-南西西走向的正斷層,新化斷層南側屬於地壘的構造,基盤較淺,斷層北側屬於沉降較大的地塹。第四紀晚期受擠壓時,可能基於早期發育的正斷層以及基盤的型態,而在新化斷層兩側各自發展成為不同的褶皺逆衝帶,並成為西南部褶皺逆衝帶中重要且活躍的撕裂斷層(tear fault)。
本研究分析槽溝的地層與斷層關係,共分為三次的古地震紀錄,第一期形成時間約在9546-8644 yr BP,第二期時間約為1865-1690 yr BP。第三期的斷層結構來看屬於右向平移斷層,且斷層已經切穿至地表,應屬於1946年的地震斷層。第一期與第二期斷層構造,無法推斷是否單純屬於正斷層或兼具有正斷層作用的平移斷層。但是由1946年的斷層特性以及地質地形特徵來看,此三期的古地震斷層應具有較大的水平錯動量,屬於右向平移斷層。
平移斷層會因斷層走向的改變造成在斷層轉折處形成拉張與擠壓的構造環境,如左移作用時在斷層走向向右轉彎處就會形成拉張盆地(pull-apart basin),並形成正斷層構造,而在向左轉彎處則形成壓力脊(pressure ridge),產生逆斷層構造(Christie-Blick and Biddle, 1985)。由於第一期與第二期的古地震斷層結構都具正斷層的拉張型態,另外1946年的地震斷層則顯示擠壓型態,這些變化可能因為每次斷層活動產生的應變與所處的斷層區段的位態有密切關係。以現今新化斷層兩側的地殼變形來看,從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監測結果分析(1999年1月-2000年8月;侯進雄等人,2002),顯示新化斷層兩側的變形有極大的差異,南側地塊朝西偏南10o移動,每年平均位移量約37公厘,北側亦朝西偏南10o移動,而每年平均位移量約18公厘;顯然斷層南側相對於北側地塊以每年約19公厘的速率朝西偏南10o方向產生錯移。另外,1946年地震斷層走向約呈北東70度(張麗旭等人,1947),因此由斷層走向以及斷層兩側的應變關係來看,斷層帶呈現拉張環境。從淺層震測剖面來看,新化斷層帶是由數條正斷層構成寬約數百公尺的變形帶,亦顯示長期以來新化斷層帶是呈現拉張的構造環境(石瑞銓,2003;黃勝群,2004)。
從鄰近區域的調查發現地表擾動帶至少寬約數十公尺以上,斷層跡並非僅有一處,槽溝南側的河溝中出露受斷層擾動的地層已呈垂直狀態。顯示新化斷層的構造特性與梅山斷層非常相似,平移斷層的變形帶在地表淺處都寬達數百公尺,(陳文山等人,2003)。因此,目前針對新化斷層的古地震研究僅有一處槽溝(即針對其中之一的斷層),所呈現的古地
陳文山等:新化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 119
震事件是不足以代表全新世以來完整的古地震時序,因為每次事件產生的地表斷裂位置極可能不在同一斷層,以此而言每處槽溝的研究結果都無法呈現完整的古地震層序。
誌謝
本研究經費來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九十一年『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1/5)(計畫編號:91ECA38104),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陳文山(2003)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計畫九十一年度報告(1/5)。經濟部地質調查所,165頁。
張麗旭、周敏、陳培源(1947)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五日之台南地震。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號,第11-23頁。
侯進雄、王菁穗、費立沅(2002)台灣西南地區地殼變形監測。第21屆測量學術及應用研討會論文集,第687-694頁。
黃勝群(2004)新化斷層剪切帶之淺部地下構造特徵。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碩士論文,91頁。
陳文山、石瑞銓、楊小青、楊志成、葉明官、李龍昇、劉力豪、顏一勤、彭秋雯、張徽正、林啟文、陳于高、李元希、林偉雄、石同生、盧詩丁(2003)梅山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活動斷層與地震地質專輯(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十四號,第137-146頁。
陳文山、楊志成、楊小青、吳樂群、林啟文、張徽正、石瑞銓、林偉雄、李元希、石同生、盧詩丁(2004)從構造地形探討嘉南地區的活動構造。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已接受。
Christie-Blick, N., and Biddle, K.T. (1985) Deformation and basin formation along strike-slip faults, in Biddle, K.T., and Christie-Blick, N. Strike-slip deformation, basin formation, and sedimentation.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pec. Pub. 37, 1-34.
Lindvall, S.C., Rockwell, T.K., and Hudnut, K.W. (1989) Evidence fore prehistoric earthquakes on the Supperstition Hills fault from offset geomorphic feature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79, 342-361.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3 14:10:11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新化古地震研究
共分為三次的古地震紀錄,第一期形成時間約在9546-8644 yr BP,第二期時間約為1865-1690 yr BP。第三期的斷層結構來看屬於右向平移斷層,且斷層已經切穿至地表,應屬於1946年的地震斷層。
--------------------------------------------------------------------
評論
時間跨度過長無法找出時間連慣性
也無法顯示該斷層的下次落點
可能是探坑取點挖掘偏差所導致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3 14:14:46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梅山斷層的構造特性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ishan Fault
陳文山1、楊志成1、石瑞銓2、侯進雄3、林啟文 3
Wen-Shan Chen1, Chih-Cheng Yang1, Ruey-Chyuan Shih2,
Chin-Shyong Hou3, Chi-Wen Lin3
1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Dept. of Geo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Dept. of Earth and Environ. Science,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
3.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MOEA)

ABSTRCT: Available the 1906 earthquake rupture, geomorphic structures and GPS measurements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eishan fault is a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Based on the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the fault shows a broadly disturbed zone of a 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 that was inherited the fracture zone of Tertiary normal faults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摘要: 本研究從斷層兩側地質地形,大地測量以及淺層震测資料,顯示梅山斷層呈現寬約數百公尺至數公里由橫移斷層造成的擾動帶,斷層變形型態呈現壓縮型開花構造。從地表變形與大地測量資料來看,梅山斷層應向西沿伸至平原區,大致與1906年在民雄西側產生的噴砂與地裂帶吻合。梅山斷層乃是晚第四紀褶皺-逆衝斷層帶向西推進擴展至平原區時,造成北港高區南側在第三紀時發育一系列近北東東走向(約北偏東80度)正斷層中某一規模較大的南傾正斷層的再活動,並於晚更新世轉為右向橫移斷層。

1. 前言
1906年嘉義地震在梅山至民雄之間產生一系列北東東走向的右向橫移斷層,由梅山向西經三美莊、開元后,轉向西南沿著中坑山與南華大學北側階崖,並於破裂帶的北側(大埔美)與西側(民雄-新港)產生兩道與破裂帶走向平行的噴沙帶(Omori, 1907a, b)。過去數十年以來對於梅山斷層的構造、地形與古地震有諸多研究(Bonilla, 1975; Hsu and Chang, 1979; 黃明哲等,1985;楊貴三,1986;董德輝,1987;石瑞銓等,1998;盧詩丁與張徽正,1999),尤其921地震之後,政府極力推展活動斷層研究,梅山斷層便是其中之一(葉明官等,2000;石同生等,
1
2002;石瑞銓等,2002;陳文山等,2003b, 2004a;彭秋紋等,2004)。但這些研究對於梅山斷層沿線從未有詳細的地表地質資料,提供探討斷層的特性。對此問題,目前較明確的證據僅有淺層震測研究結果說明梅山斷層的構造特性(石瑞銓等,1998,2002;彭秋紋等,2004)。本研究將沿斷層線重新調查,希望經由地表地質,配合鄰近區域淺層震測來探討梅山斷層的構造特性與成因。
2. 區域地質
嘉義區域的構造地形分區以九芎坑斷層為分界,東側屬於西部麓山帶地質區,西側為隆起台地與海岸平原區;隆起台地與海岸平原區又以嘉義斷層為界,上盤的紅土台地屬於隆起台地區,下盤屬於沉降的海岸平原區(陳文山等,2004a)。晚期更新世,嘉義斷層(盲斷層)作用造成上盤紅土台地隆起並向西傾斜(小梅背斜構造;葉明官等,2000;陳文山等,2004a)。因此,從外麓山帶以西的逆衝斷層計有觸口斷層、九芎坑斷層與嘉義斷層;此由一系列疊瓦狀逆衝斷層構成的褶皺-逆衝斷層帶可對比八掌溪以南的崙後斷層(觸口斷層)、木屐寮-六甲斷層與新營斷層(陳文山等,2004a)。
濁水溪以南,南北走向褶皺-逆衝斷層帶又被另一組近東西走向的橫移斷層截切,由北而南計有古坑斷層、梅山斷層與新化斷層。這些橫移斷層都屬於第一級活動斷層,1906年嘉義地震與1946年台南地震各自造成梅山斷層與新化斷層的活動,1999集集地震斷層以古坑斷層為南界(Omori, 1907a, b;張徽正等,1998;林啟文等,2000;陳文山等,2000;Chen et al., 2001)。這些橫移斷層將麓山帶或隆起台地區分割成為數個構造區塊。尤其晚更新世以來,隆起台地區至海岸平原區的地形與構造變動速率有明顯的關係與差異(陳文山等,2003b, 2004a)。
這些橫移斷層形成時間各有不同,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坑斷層與左鎮斷層截切至麓山帶,成為麓山帶中部份逆衝斷層的界線斷層,如古坑斷層為九芎坑斷層與桐樹湖斷層界線斷層,以及大尖山斷層與觸口斷層界線斷層;左鎮斷層為觸口斷層(崙後斷層)與木屐寮-六甲斷層的南端界線斷層。另一,梅山斷層與新化斷層未截切至麓山帶,僅發育在隆起台地與海岸平原區,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地形明顯受到變形;如梅山斷層與新化斷層的活動造成斷層兩側隆起台地與海岸平原區的錯移(陳文山等,2003a, b, 2004a, b)。從上述斷層截切的地層來看,古坑斷層與左鎮斷層應較梅山斷層與新化斷層還早形成,但這些斷層至今都還持續活動。
2
3.地層與地形特徵
由上述淺層震測、地表地質以及1906年地震斷層的構造分析,顯然梅山斷層屬於右向橫移斷層,斷層帶近地表呈現壓縮型開花構造,並於地表呈現斷層崖,與紅土台地面的變形與錯移;鄰近變形帶的六雙層都呈現高角度傾角,與小梅背斜區地層的傾角有很大的差異。從大森房吉(Omori, 1907a, b)繪製地表變形圖來看,地表龜裂與噴沙呈現數條大約平行西南向的龜裂與噴沙帶,全帶寬約2公里;此現象亦顯示梅山斷層可能呈現寬約數百公尺至2公里的變形帶。另外,前人由航照判釋在梅山斷層沿線鄰近範圍內發現許多線形(黃明哲等,1985;董德輝,1987),本研究認為這些線形也可能屬於梅山斷層帶中分岔的斷層所造成線形構造。
除此之外,本研究發現大致在倒孔山溪南北兩岸的地表出露的地層有很大的差異,南岸地表出露六雙層,僅被數公尺至十數公尺的紅土礫石覆蓋;北岸地表至少覆蓋40公尺以上的晚更新世(約40000年)紅土礫石層。從大森房吉(Omori, 1907a, b)所描繪的1906年地震斷層的位置來看,此地震斷層是位於梅山斷層的變形帶之中。因此,大森房吉(Omori, 1907a, b)描述地表破裂在開元后以東為北側上升,開元后以西為南側上升。本研究認為此地表變形可能是1906年地震在不同區段形成開花狀構造的隆起帶有時產生在主斷層的北盤,而有些區段則位於主斷層的南盤,此現象部份原因是受到斷層走向的改變所影響,如位在中坑庄的斷層南盤形成隆起,其原因是斷層在此處形成左轉,所以在南盤轉彎處產生壓力脊地形。
4.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認為梅山斷層位置應脫離以1906年地震造成的斷層跡的思考,依據淺層震測結果顯示梅山斷層是一寬約數百公尺,甚至可達2公里寬的擾動變形帶,此範圍內都可能呈現許多平行的構造崖地形。本研究依據地形特徵、六雙層分布範圍,以及1906年的地變區域,大致可以將斷層的北側邊界訂定出來;另外野外調查亦證明梅山斷層未截切九芎坑斷層。
梅山地區受嘉義斷層作用上盤呈現向西傾斜的紅土台地,大體上紅土面的坡度約0.28-0.35度(石同生等,2002);此坡度都已大於現今河床的坡度,顯然紅土台地受到嘉義斷層的作用產生隆起變形。況且陳厝寮紅土台地面西側、南華大學紅
3
土台地面,以及中坑山北坡紅土台地面都鄰近梅山斷層的南側,因受斷層作用影響紅土面呈現更大的傾角。由整體紅土台地的分布來看,陳厝寮面與大埔美面各位在梅山斷層的南北兩側,其紅土階面沒入平原區的位置大致相距3-4公里,顯然造成撓曲紅土台地的嘉義斷層被梅山斷層截切,南段嘉義斷層向西的變動速率大於北段,所以梅山斷層南盤的紅土台地向西突出(陳文山等,2003b)。GPS資料亦顯示梅山斷層兩側向西位移速率每年相差約3公厘,亦屬於右移作用;921地震時此區域的地表變形大致也以梅山斷層為界(侯進雄等,2002)。從地表變形速率來看,梅山斷層應向西沿伸至平原區,大致與1906年在民雄西側產生的噴砂與地裂帶吻合。
梅山斷層乃是晚第四紀褶皺-逆衝斷層帶向西推進擴展至平原區時,造成北港高區南側在第三紀時發育一系列近北東東走向(約北偏東80度)正斷層中某一規模較大的南傾正斷層的再活動,於晚更新世轉為右向橫移斷層。
5. 誌謝
本研究經費來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九十一年『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1/5)(計畫編號:91ECA38104),特此致謝。
6. 參考文獻
石同生、盧詩丁、李元希、林燕慧、劉彥求、黃存慧、林偉雄、蕭力元、林啟文(2002)梅山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施政計畫報告-活動斷層調查報告:http://cgsweb.moeacgs.gov.tw/result/Fault/web/activefault/22-2.htm#p19a
石瑞銓、王乾盈、謝昭輝(1998)雲嘉南地區活動斷層震測調查,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活動斷層地球物理探勘計畫八十七年度報告,共130頁。
石瑞銓、陳平護、呂明達、陳文山(2002)地震地質調查及活動斷層資料庫建置計畫-淺層地球物理探勘(1/5),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九十一年度委辦計畫期末報告,共166頁。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2000)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3期,共122頁。
黃明哲、王文能、潘國樑、顏滄波(1985)活動斷層之航照地質研究(II)嘉義梅山地震斷層研究。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3-29號,共42頁。
葉明官、陳文山、石文卿、陳若玲 (2000) 從震測剖面來看梅山斷層的特性,中國地質學會八十九年度年會,第106-108頁。
侯進雄、王菁穗、費立沅(2002)台灣西南地區地殼變形監測,第21屆測量學術及應用研討會論文集,第687-694頁。
彭秋紋、石瑞銓、張徽正、林啟文、陳文山、石同生、盧詩丁(2004)梅山斷層與其淺部剪切帶構造特徵。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5期,85-98頁。
陳文山、陳于高、劉聰桂、黃能偉、林清正、宋時驊、李昆杰(2000)921集集大地震的
4
地震斷層特性與構造意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2期,139-154頁。
陳文山、楊志成、石瑞銓、楊小青、顏一勤、陳于高、張徽正、林啟文、林偉雄、李元希、石同生、盧詩丁(2003a)九芎坑斷層的斷層特性與活動性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4期,113-128頁。
陳文山、石瑞銓、楊小青、楊志成、葉明官、李龍昇、劉力豪、顏一勤、彭秋雯、張徽正、林啟文、陳于高、李元希、林偉雄、石同生、盧詩丁(2003b)梅山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4期,137-146頁。
陳文山、楊志成、楊小青、吳樂群、林啟文、張徽正、石瑞銓、林偉雄、李元希、石同生、盧詩丁(2004a)從構造地形探討嘉南地區的活動構造。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17期,53-77頁。
陳文山、李錫堤、石瑞銓、楊小青、楊志成、顔一勤、劉力豪、張徽正、侯進雄(2004b)新化斷層的構造特性與古地震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5期,111-119頁。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1998)台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第一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0期,共103頁。
楊貴三(1986)台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特論活斷層與地形面的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78頁。
董德輝(1987)台灣西南部梅山活動斷層的活動週期即機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5頁。
盧詩丁、張徽正(1999)簡介地震與活動斷層調查案例-梅山斷層的調查與回顧。地質,第18卷,第2期,第29-51頁。
Bonilla, M.G. (1975) A review of recently active faults in Taiwan. U.S. 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st, no. 75-41, 58pp.
Hsu, T.L. and Chang, H.C. (1979) Quaternary faulting in Taiwan. Mem. Geol. Soc. China, no. 3, p.155-165.
Chen, W.S., Huang, B.S., Chen, Y.G., Lee, Y.H., Yang, C.N., Lo, C.H., Chang, H.C., Sung, Q.C., Huang, N.W., Lin, C.C., Sung, S.H., and Lee, K.J. (2001) Chi-Chi Earthquake, 1999 September 21: A case study on the role of thrust-ramp structures for generating earthquakes: Bull. Seism. Soc. Am., 91, 5, 986-994.
Omori, F. (1907a) Earthquake of the Chiayi area, Taiwan, 1906. Introduction of Earthquake, 103-147. (in Japanese)
Omori, F. (1907) Preliminary note of the Formosa earthquake of March 17, 1906. Bull. Imp. Earthquake Investigation Committee, vol.1, no, 2, p.53-69.
5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3 14:16:37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梅山斷層古地震研究交了白卷
沒有絕對碳十四測年數據佐証
一點用處都沒有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3 14:21:28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台灣的地質地震學者
非常不重視古地震研究
台灣歷史只有短短四百年
不作古地震研究
等於瞎子摸象
根本無法搞懂台灣的古地震史
如只有從地質鑽探才能剖析
台灣史前時期何時曾發生過規模大於八的超級大震
有縝密的調查才能重建一萬年以來的台灣強震史
找出地震週期
才能預測未來地震的時間落點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3 21:56:46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二十世紀前(1604-1900)台灣地區的地震記載
中央氣象局


摘自─鄭世楠,葉永田(1989)西元1604年至1988年台灣地區地震目錄,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計畫IES-R-661,8-10頁。

發震時間 震災地區 震央地區 地震規模 備註
陰曆 西元 北緯 東經 徐 李 蔡
明萬曆32年11月9日 1604/12/29 福建、江西、浙江 25.0 119.5  8.0 地裂、噴砂、城牆傾倒.
明天啟4年 1624年 台南地區   
明崇禎17年6月27日 1644/07/30 台灣南部 22.8 120.4 5.0  城牆龜裂、傾倒.
明永曆8年11月6日 1654/12/14 台灣南部 安平附近  餘震達七週.
明永曆8年12月14日 1655/01/21 台南地區 23.0 120.2 5.5 5.5 城壁破裂、餘震達三週.
明永曆13年 1659 台灣   餘震達二週.
明永曆14年10月 1659/10~11 台北地區 台北附近  餘震百餘日.
明永曆14年12月 1661/01 台南地區 台南附近  地裂、餘震達六週、房倒23.
明永曆15年1月17日 1661/02/15 台南地區 23.0 120.2 6.0 ≧7.0 餘震六日、房倒27間.
明永曆15年12月 1662/1~2 嘉義地區 嘉義附近  地裂、噴砂.
清康熙15年4月20日 1676/06/01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清康熙21年7月前 1682/08 前 台南地區 台南附近  地鳴.
清康熙21年8月 1682/09 岡山地區 岡山附近  地鳴.
清康熙22年8月18日 1682/10/08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清康熙25年4月20日 1686/05/12 嘉義、台南、高雄 23.5 120.4 5.5 民房倒塌甚多.
清康熙33年4月 1694/4~5 台北地區 25.0 121.5 7.0 5.5 地陷、形成康熙台北湖.
清康熙44年 1705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清康熙50年9月11日 1711/10/22 台南、嘉義 23.5 120.0 5.5 6.5 ≧7.0 民房倒塌甚多.
清康熙54年9月15日 1715/10/11 嘉義地區 23.5 120.5 6.5  民房倒塌甚多.
清康熙55年9月19日 1716/11/02 嘉義、台南、高雄 23.5 120.5 6.0  
清康熙55年9月21日 1716/11/04 嘉義、台南、高雄 嘉義地區   
清康熙56年1月21日 1717/03/03 台灣南部 23.4 120.4 6.0  赤坎城傾壞.
清康熙59年10月1日 1720/10/31 台南、嘉義、高雄 23.4 120.5 6.0  地裂、噴砂、死者多數.
清康熙59年11月 1720 嘉南地區   
清康熙59年12月8日 1721/01/05 嘉義、台南、彰化 23.0 120.3 6.5 6.0 房屋傾倒、居民多壓死.
清康熙60年8月 1721/09~10 台南地區 台南附近  廟宇、房屋傾、死者多數.
清康熙61年7月11日 1722/08/22 鳳山地區 鳳山附近  地裂、鯉魚山泥火山爆發.
清雍正元年6月26日 1723/07/27 鳳山地區 鳳山附近  泥火山再度噴發.
清雍正8年7月10日 1730/08/23 台灣   全台有感.
清雍正13年12月18日 1736/01/30 嘉義、台南、彰化 23.1 120.3 7.0 6.0 6.5 人死372、傷129、房倒698.
清乾隆17年6月21日 1752/07/31 台南、彰化   全台有感.
清乾隆19年 1754 新竹地區 新竹地區  地陷.
清乾隆33年 1768 台南地區 麻豆附近  麻豆關帝廟幾傾.
清乾隆39年3月6日 1774/04/26 台南、彰化   
清乾隆41年10月 1776/12 嘉義地方 嘉義地方  壓死者不知其數.
清乾隆42年11月 1777/11~12 台灣南部 23.5 120.5 5.5 民房倒潰、死者多數.
清乾隆46年4至5月 1781/4~6 高雄地區 高雄地區  高雄海嘯、水漲數十丈.
清乾隆51年6月 1786/6~7 高雄地區 高雄地區  餘震月餘.
清乾隆57年6月22日 1792/08/09 嘉義、彰化、雲林 23.6 120.5 7.1 6.75 7.1 人死617、傷781、房倒24621.
清乾隆60年10月11日 1795/01/21 彰化、台南   
清乾隆60年10月12日 1795/01/22 彰化、台南    
清嘉慶2年 1797 台南地區 23.0 120.2 5.0 廟宇受損.
清嘉慶11年2月 1806/3~4 彰化地區 彰化地區   
清嘉慶11年10月 1806/11~12 彰化地區 彰化地區   
清嘉慶14年3月 1809/4~5 彰化地區 彰化地區   
清嘉慶15年11月 1810/11~12 台灣北部   
清嘉慶16年2月24日 1811/03/17 嘉義以北地區 23.8 121.8 6.5 6.5 7.5 人死21、傷6、房倒41.
清嘉慶20年6月5日 1815/07/11 台北、宜蘭 24.7 121.8 6.5 5.5 龍山寺傾倒.
清嘉慶20年9月11日,12日 1815/10/13~14 嘉義以北地區 24.0 121.7 7.1 6.5 7.7 人死113、傷2、房倒243.
清嘉慶21年春 1816/1~4 宜蘭地區 24.8 121.8 5.5 倉庫5間傾倒.
清嘉慶21年8月 1816/9~10 宜蘭地區 24.4 122.2 7.2  地裂、官署民房具壞.
清嘉慶24年 1819/1∼1820/2 苗栗地區 苗栗地區  上帝廟傾倒.
清道光3年1月3日 1823/02/13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清道光7年8月15日 1827/10/05 南投地區 埔里附近  日月潭隆起小山四座.
清道光12年10月 1832/11~12 彰化地區   
清道光13年11月 1833/12/08 宜蘭地區 24.6 122.2 7.0 5.0 餘震達半月.
清道光19年5月17日,18日 1839/06/27~28 嘉義、台南 23.5 120.5 6.5 6.5 6.5 人死117、傷534、房倒7515.
清道光20年10月 1840/10~11 雲林地區 23.8 120.5 6.0 5.0 山崩、房屋倒壞.
清道光22年 1842 彰化地區 鹿港附近  民房倒壞.
清道光25年1月26日 1845/03/04 嘉義、彰化 24.1 120.7 6.5 6.0 6.0 人死381、房倒4220.
清道光26年6月13日 1846/08/04 彰化地區 彰化附近  餘震達一週.
清道光28年11月8日 1848/12/03 台南、彰化、嘉義 24.1 120.5 7.0 6.75 7.1 人死1030、房倒13993.
清道光28年11月23日 1848/12/18 台南、彰化、嘉義   1848年12月3日餘震.
清道光29年3月8日 1849/03/31 新竹、嘉義、彰化 嘉義彰化一帶  城屋傾壞、人蓄喪斃.
清道光29年4月13日 1849/05/05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地微震.
清道光29年7月14日 1849/08/31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地微震.
清道光29年7月24日 1849/09/10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地微震.
清道光29年7月25日 1849/09/11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地微震.
清道光30年3月 1850/4~5 嘉義地區 23.5 120.4 5.5  毀屋傷人.
清咸豐1年3月8日 1851/04/09 彰化   地鳴.
清咸豐1年3月11日 1851/04/12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地微震.
清咸豐1年3月13日 1851/04/14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地微震.
清咸豐1年3月14日 1851/04/15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地微震.
清咸豐3年夏 1853/5~8 大屯山地區 大屯山附近  大屯山鳴三日.
清咸豐10年10月 1860/11~12 台北、新竹、苗栗   壽山巖崩壞.
清同治元年春 1862/1~4 台北、新竹、苗栗   
清同治元年5月11日 1862/06/07 台南、嘉義、彰化 23.2 120.2 6.5 6.5 7.0 人死逾500、房倒逾500.
清同治元年10月 1862/11~12 台北、新竹、苗栗   
清同治4年9月18日 1865/11/06 台北、基隆 24.9 121.6 6.0  壽山巖崩壞、死亡頗多.
清同治5年春 1866/2~3 台北、新竹、苗栗   河水陡落三尺復又上升.
清同治5年11月10日 1866/12/16 高雄地區   
清同治6年11月23日 1867/12/18 台北、基隆、新竹 25.3 121.7 7.0 6.0 7.0 海嘯、地裂、人死數百.
清同治9年 1870 屏東地區 22.4 120.6 5.5 房屋多倒塌.
清同治12年 1873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屋半毀.
清光緒6年1月20日 1880/02/29 苗栗地區 苗栗地區  民房多倒塌、餘震達七週.
清光緒6年5月 1880/6~7 台南地區 台南地區  民房多倒塌、餘震達七週.
清光緒6年6月14日 1880/07/20 台北地區 台北地區   
清光緒7年1月20日 1881/02/18 台北、新竹、苗栗 24.6 120.7 6.0 5.5 6.2 210民房倒塌、死傷11人.
清光緒7年5月20日 1881/06/16 台南、嘉義   
清光緒7年5月21日 1881/06/17 花蓮地區   營房倒塌、全台有感.
清光緒7年6月11日 1881/07/06 基隆地區   不為災.
清光緒7年10月17日 1881/12/08 台北地區 台北附近  慈生宮傾倒.
清光緒8年4月11日 1882/05/27 台灣南部   
清光緒8年7月 1882/8~9 新竹地區 新竹附近   
清光緒8年10月29日 1882/12/09 全台 23.0 121.4 7.5 6.25 7.5 人死10、房倒逾40.
清光緒9年12月 1884/01 雲林、嘉義 嘉義附近  民居多壞.
清光緒10年5月 1885/5~6 雲林、嘉義 嘉義附近  山崩.
清光緒13年冬 1887冬 苗栗地區 苗栗附近   
清光緒15年10月29日 1889/11/21 台灣地區   震毀草寮數座.
清光緒16年2月16日 1890/05/04 台灣地區   逾時數分鐘.
清光緒18年1至2月 1892/02 台灣地區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18年3月6日 1892/04/02 台南地區 台南附近   
清光緒18年3月26日 1892/04/22 全台 台南地區  地鳴、家屋傾倒多數.
清光緒18年5月17日 1892/06/11 台灣地區   屋塌不少.
清光緒18年6月27日 1892/07/20 台灣地區   民屋倒塌多數.
清光緒18年潤6月27日 1892/08/21 台灣地區   屋塌不少.
清光緒18年7至8月 1892/09 台南地區   安平海關9月有4次記錄.
清光緒18年10至11月 1892/12 台南地區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18年11至12月 1893/01 台南地區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19年2至3月 1893/04 台南地區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19年3至4月 1893/05 台南地區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19年4至5月 1893/06 台南地區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19年6月3日 1893/07/15 台灣地區   微震.
清光緒19年7月13日 1893/08/24 台東地區   
清光緒19年9月8日 1893/10/17 台北地區 台北附近  震壞若干房屋.
清光緒19年8至9月 1893/10 台南地區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19年10月7日 1893/11/14 台北地區 台北地區  沒有災害.
清光緒20年1月7日 1894/02/12 台東地區   
清光緒20年2月3日 1894/03/09 台東地區   
清光緒20年8至9月 1894/09 台南地區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20年10至12月 1894/11 台南地區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20至21年1月 1895/01 台南地區 台南附近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21年3至4月 1895/04 台南地區 台南附近  安平海關4月有3次記錄.
清光緒21年5至潤5月 1895/06 台南地區 台南附近   安平海關記錄.
清光緒21年12月29日 1896/02/12 宜蘭地區   
清光緒23年2月13日 1897/03/15 宜蘭台北地區 宜蘭附近  人死56、傷數百、房倒50間.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4 08:51:04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二十世紀(1901-2000)台灣地區災害性地震〈震央分布圖〉

No 年 月 日 時 分 緯度 經度 地    點 震深源度 規 模 人口死亡 房屋全毀 備註
1 1901 6 7 8 5 24.7 121.8 宜蘭附近   5.6   1  
2 1904 4 24 14 39 23.5 120.3 嘉義附近   6.1 3 66  
3 1904 11 6 4 25 23.6 120.3 嘉義附近 7 6.1 145 661 斗六地震。
新港附近發生地裂及噴砂。
4 1905 8 28 12 22 24.2 121.7 立霧溪附近 5 6.0      
5 1906 3 17 6 43 23.6 120.5 嘉義縣民雄 6 7.1 1258 6769 梅山地震。
梅仔坑北方至民雄長13公里斷層。
6 1906 3 26 11 29 23.7 120.5 雲林斗六地方 5 5.0 1 29  
7 1906 4 4 20 42 23.7 120.5 雲林斗六地方 5 4.9   5  
8 1906 4 7 12 52 23.4 120.4 鹽水港   5.3 1 63 大埔附近多崖崩 , 7、8月連續發生。
9 1906 4 14 3 18 23.4 120.4 鹽水港 20 6.6 15 1794 7時52分再震,地裂噴砂,崖崩甚多。
10 1908 1 11 11 35 23.7 121.4 花蓮萬榮附近 10 7.3 2 3 璞石閣附近有地裂及崖崩。
11 1909 4 15 3 54 25.0 121.5 台北附近 80 7.3 9 122  
12 1909 5 23 18 44 24.0 120.9 南投埔里附近   5.9   10  
13 1909 11 21 15 36 24.4 121.8 大南澳附近 20 7.3   14  
14 1910 4 12 8 22 25.1 122.9 基隆東方近海 200 8.3   13  
15 1913 1 8 6 50 24.0 121.6 花蓮附近   6.4   2 有地裂。
16 1916 8 28 15 27 24.0 121.0 濁水溪上流 45 6.8 16 614 南投地震系列。
埋沒14戶。
17 1916 11 15 6 31 24.1 120.9 台中東南約20km 3 6.2 1 97 南投地震系列。
18 1917 1 5 0 55 24.0 121.0 埔里附近 淺 6.2 54 130 南投地震系列。
19 1917 1 7 2 8 23.9 120.9 埔里附近 淺 5.5   187 南投地震系列。
20 1918 3 27 11 52 24.6 121.9 蘇澳附近   6.2      
21 1920 6 5 12 21 24.0 122.0 花蓮東方近海 20 8.3 5 273  
22 1922 9 2 3 16 24.5 122.2 蘇澳近海 20 7.6 5 14  
23 1922 9 15 3 31 24.6 122.3 蘇澳近海 20 7.2   24  
24 1922 9 17 6 44 23.9 122.5 花蓮東方近海   6.0   6  
25 1922 10 15 7 47 24.6 122.3 蘇澳近海 20 5.9 6    
26 1922 12 2 11 46 24.6 122.0 蘇澳近海   6.0 1 1  
27 1922 12 13 19 26 24.6 122.1 蘇澳近海   5.5      
28 1923 2 28 18 12 24.6 122.0 蘇澳近海       1  
29 1923 3 5 8 10 24.5 121.8 蘇澳近海       1  
30 1923 5 4 18 41 23.3 120.3 台南烏山頭附近   5.7   1  
31 1923 9 29 14 51 22.8 121.1 台東附近   5.5   1  
32 1925 6 14 13 38 24.1 121.8 立霧河口 20 5.6      
33 1927 8 25 2 9 23.3 120.3 台南新營附近 20 6.5 11 214  
34 1930 12 8 16 01 23.3 120.4 台南新營附近 20 6.1 4 49 磚塌倒165戶,曾文區多地裂及噴砂。
35 1930 12 22 8 08 23.3 120.4 台南新營附近 10 6.5   121 台南市道路龜裂,噴砂,新營有崖崩。
36 1931 1 24 23 02 23.4 120.1 八掌溪中流 20 5.6     嘉義附近損害。
37 1934 8 11 6 18 24.8 120.8 宜蘭濁水河口 淺 6.5   7  
38 1935 4 21 6 02 24.4 120.8 竹縣關刀山附近 5 7.1 3276 17907 新竹-台中烈震。
獅潭、屯子腳斷層。
39 1935 5 5 7 02 24.5 120.8 後龍溪中流公館附近 10 6.0   28 新竹-台中烈震餘震。
40 1935 5 30 3 43 24.1 120.8 大肚溪中流內橫屏山 20 5.6   2 新竹-台中烈震餘震。
41 1935 6 7 10 51 24.2 120.5 梧棲附近 20 5.7   5  
42 1935 7 17 0 19 24.6 120.7 後龍溪河口 30 6.2 44 1734 新竹-台中烈震餘震。
43 1935 9 4 9 38 22.5 121.5 台東東南50公里綠島附近 20 7.2      
44 1936 8 22 14 51 22.0 121.2 恆春東方50公里 30 7.1      
45 1939 11 7 11 53 24.4 120.8 竹縣卓蘭附近 10 5.8   4  
46 1941 12 17 3 19 23.4 120.5 嘉義市東南10公里中埔附近 12 7.1 358 4520 嘉義地方(中埔)烈震。
草嶺山崩。
47 1943 10 23 0 01 23.8 121.5 花蓮西南15公里 5 6.2 1 1 道路崩害兩處,電線斷七處。
48 1943 11 3 0 51 24.0 121.8 花蓮東方10公里   5.0      
49 1943 11 24 5 51 24.0 121.7 花蓮東方5公 里 0 5.7     煙突損壞78座。
50 1943 12 2 13 9 22.5 121.5 綠島南方20公里 40 6.1 3 139 崖崩36處。
51 1944 2 6 1 20 23.8 121.4 花蓮鳳林附近 5 6.4   2 花蓮市上太和、白川有若干損壞。
52 1946 12 5 6 47 23.1 120.3 台南新化附近 5 6.1 74 1954 新化地震。
有地裂,電桿鐵路歪斜。
53 1951 10 22 5 34 23.9 121.7 花蓮東南東15km 4 7.3 68   花東縱谷地震系列。
山崩地裂,鐵路彎曲下沉。
54 1951 10 22 11 29 24.1 121.7 花蓮東北東30km 1 7.1     花東縱谷地震系列。
  1951 10 22 13 43 23.9 122.0   18 7.1       花東縱谷地震系列。
  1951 11 25 2 47 23.1 121.2   16 6.1     花東縱谷地震系列。 
55 1951 11 25 2 50 23.2 121.4 台東北方30km 36 7.3 17 1016 花東縱谷地震系列。
56 1955 4 4 19 11 21.8 120.9 恆春 5 6.8   22  
57 1957 2 24 4 26 23.8 121.8 花蓮 30 7.3 11 44 山崩。
58 1957 10 20 2 28 23.7 121.5 花蓮 10 6.6 4    
59 1959 4 27 4 41 24.1 123.0 與那國 150 7.7 1 9  
60 1959 8 15 16 57 21.7 121.3 恆春 20 7.1 16* 1214* 恆春地震。
61 1959 8 17 16 25 22.3 121.2 大武東偏南35公里 40 5.6   3  
62 1959 8 18 8 34 22.1 121.7 恆春東98公里 15 6.1   32  
63 1959 9 25 10 37 22.1 121.2 恆春東50公里 10 6.5   3  
64 1963 2 13 16 50 24.4 122.1 宜蘭東南方50公里 47 7.3 3* 6* 蘇花公路坍方一處,橫貫公路山崩。
65 1963 3 4 21 38 24.6 121.1 宜蘭東南偏南16公里 5 6.4 1   蘇澳中震,有地裂。
66 1963 3 10 10 53 24.5 121.9 宜蘭東南偏南19公里 5 6.1      
67 1964 1 18 20 4 23.2 120.6 台南東北東43公里 18 6.3 106* 10924* 嘉南烈震。(白河地震)
有地裂,噴砂。
68 1964 2 17 13 50 23.2 120.6 台南東北50公里 10 5.9   422 嘉南(白河)餘震。
69 1965 5 18 1 19 22.5 120.8 大武西北偏北26公里 21 6.5   21 澎湖、台東有地鳴。
70 1966 3 13 0 31 24.2 122.7 花蓮外海 42 7.8 4* 24*  
71 1967 10 25 8 59 24.4 122.1 宜蘭東南58公里 20 6.1 2* 21* 花蓮長春橋山崩。
72 1972 1 25 10 07 22.5 122.3 台東東偏南 120公里 33 7.3 1* 5*  
73 1972 4 24 17 57 23.5 121.4 花蓮瑞穗東北東4公里 15 6.9 5 50 瑞穗強震。
74 1978 12 23 19 23 23.3 122.1 成功東偏北81公里 4 6.8 2    
75 1982 1 23 22 11 24.0 121.6 花蓮東南12公里 3 6.5 1   宜蘭太平山坍方,道路龜裂。
76 1986 5 20 13 25 24.1 121.6 花蓮北偏西15公里 16 6.2 1*   蘇花及橫貫公路坍方,北迴鐵路鐵軌變位。
77 1986 11 15 5 20 24.0 121.8 花蓮東偏南10公里 15 6.8 13* 37* 花蓮地震。
蘇花及橫貫公路全線中斷,北迴鐵路鐵軌扭曲。中和華陽市場2/3房屋倒塌。
78 1990 12 13 11 1 23.9 121.5 花蓮南方10公里 3 6.5 2* 3* 中橫,蘇花公路坍方,多處房屋龜裂。
79 1990 12 14 3 49 23.9 121.8 花蓮東南方30公里 1 6.7    
80 1991 3 12 14 4 23.2 120.1 台南佳里附近 12.3 5.9      
81 1992 4 20 2 32 23.8 121.6 花蓮南偏西 15.1公里 8.1 5.6     花東海岸公路坍方,瑞港公路落石。
82 1992 5 29 7 19 23.1 121.4 成功北方5.0 公里 13.7 5.4     花蓮富里牆壁龜裂,產業道路路中斷。
83 1993 12 16 5 49 23.2 120.5 大埔西南西 10.0公里 12.5 5.7     大埔地震。
大埔民房龜裂,地基碎裂。
84 1994 6 5 9 9 24.4 121.8 宜蘭南方34.8公里 5.3 6.2 1* 1* 南澳地震。
蘇花公路坍方,房屋25毀損,1死2傷,中橫公路中斷,南方澳道路龜裂。
85 1995 2 23 13 19 24.2 121.7 花蓮北偏東26公里 21.7 5.8 2*   中橫公路落石擊中遊覽車。
86 1995 6 25 14 59 24.6 121.7 宜蘭西南南方19公里 40 6.5 1* 6* 牛鬥地震。
三峽白雞山莊數棟房屋滑落坡谷。
87 1998 7 17 12 51 23.5 120.7 阿里山西方14.2公里 3 6.2 5* 18* 嘉義瑞里地震。
瑞里飯店嚴重受損,阿里山區多處公路、鐵路坍方中斷,嘉南地區多處房屋毀損。
88 1999 9 21 1 47 23.9 120.8 日月潭西方9公里 8 7.3 2413*   二十世紀台灣島內規模最大地震,車籠埔斷層活動,錯動長達80公里。南投、台中縣災情慘重。(集集大地震)。
89 1999 10 22 10 19 23.5 120.4 嘉義市西偏北2.5公里 12.1 6.4  7* 嘉義地震。
90 2000 5 17 11 25 24.2 121.1 日月潭北偏東40.8公里 3 5.3 3*  中橫公路中斷災情嚴重。
91 2000 6 11 2 23 23.9 121.1 玉山北方47.4公里 10.2 6.7 2*   中橫公路、埔霧公路落石坍方。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4 09:03:59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20世紀以前強震紀錄

發震時間   震災地區   震央地區     地震規模           備註
   陰曆 西元                北緯 東經 徐 李 蔡
清康熙33年4月 1694/4~5 台北地區 25.0 121.5  7.0 5.5 地陷、形成康熙台北湖
清雍正13年12月18日 1736/01/30 嘉義、台南、彰化 23.1 120.3 7.0 6.0 6.5 人死372、傷129、房倒698.
說明 --時間差相距42年
清乾隆57年6月22日 1792/08/09 嘉義、彰化、雲林 23.6 120.5 7.1 6.75 7.1 人死617、傷781、房倒24621.
註,,此地震規模較大應該達到七級 時間差相距46年
從經緯度一查即可知屬於梅山斷層地震

清道光28年11月8日 1848/12/03 台南、彰化、嘉義 24.1 120.5 7.0 6.75 7.1 人死1030、房倒13993
註 此地震規模可能在6.8級 時間差相距56年
清同治元年5月11日 1862/06/07 台南、嘉義、彰化 23.2 120.2 6.5 6.5 7.0 人死逾500、房倒逾500.
註 此地震規模可能在6.5級 時間差相距14年
清同治6年11月23日 1867/12/18 台北、基隆、新竹 25.3 121.7 7.0 6.0 7.0 海嘯、地裂、人死數百.


20世紀以後強震紀錄


年 月 日 時 分 緯度 經度 地    點 震深源度 規 模 人口死亡 房屋全毀 備註
1906 3 17 6 43 23.6 120.5 嘉義縣民雄 6 7.1 1258 6769 梅山地震。
梅仔坑北方至民雄長13公里斷層。
1935 4 21 6 02 24.4 120.8 竹縣關刀山附近 5 7.1 3276 17907 新竹-台中烈震。
獅潭、屯子腳斷層。
1941 12 17 3 19 23.4 120.5 嘉義市東南10公里中埔附近 12 7.1 358 4520 嘉義地方(中埔)烈震。
草嶺山崩。
1964 1 18 20 4 23.2 120.6 台南東北東43公里 18 6.3 106* 10924* 嘉南烈震。(白河地震)
有地裂,噴砂。
1999 9 21 1 47 23.9 120.8 日月潭西方9公里 8 7.3 2413*   二十世紀台灣島內規模最大地震,車籠埔斷層活動,錯動長達80公里。南投、台中縣災情慘重。(集集大地震)。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4 09:13:49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歷史上梅山地震週期
兩次發震屬性七級強烈災害性地震

1792/08/09 嘉義、彰化、雲林 23.6 120.5 7.1 6.75 7.1 人死617、傷781、房倒24621.
1906 3 17 6 43 23.6 120.5 嘉義縣民雄 6 7.1 1258 6769 梅山地震。梅仔坑北方至民雄長13公里斷層。

1792/8/9--1906/3/17
相距114年
下次落點2020年或有可能週期滯延


白河地震週期
 1862/06/07 23.2 120.2 6.5 6.5 7.0 人死逾500、房倒逾500.
此地震規模可能在6.5級
1964 1 18 20 4 23.2 120.6  18 6.3 106* 10924* 嘉南烈震。(白河地震)
有地裂,噴砂。

歷史上觀察地震震度兩次都在6.5級左右
1862-1964-下次落點2066


關刀山斷層帶20世紀曾經發生七級災害型強震
歷史地震不明
建議有關單位應該在斷層帶周遭作古地震鑽探
以釐清斷層帶的千年地震週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4 09:22:24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台灣地質史上曾經發生毀滅性超級強震
才會造成大地隆起中央山脈造山運動
此層級最少在芮氏地震儀上屬於破表的十級以上超級強震
人類歷史上超過7.5級的強震就會死亡數萬人
歷史紀錄台灣最大規模只有7.3級
7.3級以上未知的強震紀錄
仍藏在地底深處
有賴古地震研究解開此奧密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4 09:40:16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21世紀台灣將面臨的是兩大斷層帶地震
一是梅山斷層
下次週期2020年
歷史上曾發生兩次七級強震
另一是台北斷層帶
1694年發震距今已經超過315年
潛在性風險日益增加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4 09:43:54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台灣北部地區,本世紀以來除了1909年4月15日發生在中和的地震及1922/09/02、1959/04/ 27、1963/02/13、1967/10/25等四次發生在宜蘭縣外海的地震共造成約數十人的死傷災害之外, 陸上地區並無斷層活動造成山崩地裂的情形發生。惟史料文獻研究方面則顯示,台北地區在過去 的三百年內曾發生過兩次災害頗為嚴重的大地震,並可能直接與當地的斷層活動直接相關。較早 的一次發生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該次地震使台北盆地的西北半部陷落成所謂之「康熙台 北湖」(林朝棨,1957)。地震發生前後的情形根據《裨海紀遊》的記載如下(方豪,1950):
  「五月朔,張大來告屋成。初二日,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 入門,水忽廣,為大湖渺無涯涘;行十許里,有茅廬凡二十間,皆依山面湖,在茂草中,張大為 余築也。......張大云:『此地高山四繞,周廣百餘里,中為平原,惟一溪流水,麻少翁等三社, 緣溪而居。甲戌四月,地動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徙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指淺 處猶有竹樹梢出水面,三社舊址可識。滄桑之變,信有之乎?」
  張大為淡水社長,係一通事,助郁氏採硫,且居淡水甚久故能描述甚詳(尹章義,1982)。 林朝棨(1957)亦依上述之節文認為,其地面之陷落程度大致不過五公尺以下,海船亦至少可行五 里,深入盆地中,所以湖水應不淺。徐明同(1983)亦引此文,評估此地震規模約在7.0,為一相 當大的地震。
圖十七 圖十八
圖十九 圖二十
圖二十一
圖二十二
  另一次大地震發生在同治六年(1867年)。該次地震在基隆、金山及台北等地造成重大災害 。當時的史料記載如下(取自徐泓,1983):
1.淡水廳志(卷14,頁350)「祥異考」:「(同治六年)冬十一月,地大震。......廿三日, 雞籠頭、金包裡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苗栗縣志(卷8,頁130 )「祥異考」亦曰:「(同治六年)冬十一月,地大震。」
2.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頁16)「台灣•台北•士林街」:「同治六年之地震,(肆 店)過半遭崩壞,邇來頹衰,已失其舊觀。」
3.Alvarez, Formosa一書云:「1867年12月18日,北部地震更烈,災害亦更大,基隆城全被破 壞,港水似已退落淨盡,船隻被擱于沙灘上;不久,水又復回,來勢猛烈,船被衝出,魚亦隨 之而去。沙灘上一切被沖走。原本建築良好之屋宇,亦被衝壞,土地被沙淹沒,金包裡地中出 聲。水向上冒,高達四十尺;一部分土地地沈入海中。基隆港內,有若干尺面積地方,其下落 已較原來為深。此係據若干歐洲商人證實報告。」
  徐明同(1983)推估此次地震的規模為7.1,亦為一相當大的地震。李錫堤及王源(Lee and Wang, 1988)評估上述兩次大地震均為正斷層活動,並分別與山腳斷層及磺溪(金山)斷 層的活動有關。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4 09:51:20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台北地區強震
歷史上有二次
1694/4--25.0-121.5
1867/12/18 25.3-121.7
前者造成社子八社地層下陷形成康熙台北大湖
後者造成海嘯
規模應該都在七級以上
下次落點1694-1867-2040
2040-1694=346年接近目前所認知的三四百年大週期之中數

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兩個數字
2020年可能是梅山斷層帶發震
2040年可能是台北地區發震
震級都將超過七級
四百年來以及古地震研究
台灣都未曾發現8級強震蹤影
估計未來一百年內台灣或有可能發生震度規模接近8級的超級強震
這是不能輕忽的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4 09:58:19

作者匿稱:佐之助

 會員等級:榮譽市民
特殊人物銀卡
 
 會員編號:001734
 理財金幣:+ 8885 
 發表總數:總計 1101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7/24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佐之助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照這麼看

台灣沒有那個地方是居住安全的囉

順我者生 順勢者嬴
 

回覆時間 2009/09/24 10:08:04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5333 
 發表總數:總計 23204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山區不適合長期居住
因為氣候暖化
暴雨連下會引起土石流
山區又是造山運動所形成
歷史地震研究
台灣最適合居住的地方
只有高雄地區
過去四百年沒有遭遇大地震侵襲
不過會有颱風之災

中國大陸
長江下游地區
江浙也是較沒有地震的區域
未來找尋移民地
要避開高山與海口
以平原地帶較佳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9/09/24 10:13:12
本主題只有一頁。 回上一頁
快速回覆文章: 台灣的古地震研究
用戶名稱及密碼: 用戶名稱: 註冊會員? 安全密碼: 忘記密碼?



使用表情文字轉換?

   您可以使用鍵盤上的 Ctrl + Enter 鍵直接送出回覆

↑回頁首↑


本網站訊息內容著作權及責任歸作者所有,不作為投資決策依據,版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本網站發表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立場無關。
本網站所有的標籤與註冊商標由原創作者所有,本站僅提供連結,不代表擁有版權,如有侵權,請通知站長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