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淑慧、邱金蘭/台北報導】 2008.01.30 04:05 am 金管會昨(29)日公布次級房貸風暴對國內銀行、保險最新損失,總損失金額擴大到237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有31億元的未實現損失並未提列準備,這部分未來隨時可能影響到銀行與保險業的獲利與股價表現。次級房貸風暴持續蔓延,金融機構也陸續公布可能的損失,為讓外界了解國內金融業受衝擊程度,金管會決定按月調查數據後,昨天首度公布到去年底銀行與保險業投資曝險部位及損失情況。 金管會發言人張秀蓮表示,不論是銀行或保險業,投資次貸相關商品及結構式投資工具(SIV)的曝險部位,已比去年11月底略降,合計有970多億元。總損失金額則擴大,到去年12月底,21家銀行及12家保險業公司,合計已有237億元。 至於未來會否再擴大?張秀蓮說,次級房貸風暴的後續發展,多數掌握在歐美國家,未來會如何很難說。 不過,她強調,國內銀行及保險業已提列的損失準備,未來如果市場趨穩定,實際沒損失時,也可以重新轉回盈餘。 昨天金管會公布的資料中,多數銀行及保險業的未實現損失都已提列準備,但仍有31億元未提列。這代表握有這31億元未實現損失卻未提列準備的銀行、保險業,未來隨時可能會提列準備,導致盈餘受到影響,牽連股價表現。 至於這31億元是那些銀行跟保險業,及原因為何?張秀蓮說,這要再了解,她強調,提列損失準備可能會有時間差,也許下個月就會提列準備。 此外,金管會公布的部分數字似乎與個別金融機構公布的有落差,如已處分的損失部分,21家銀行合計約30億元,但之前有二、三家金控公布旗下銀行合計的損失數字,就有好幾十億元。 張秀蓮對此表示,在次貸風暴中,銀行遭受的損失,不止是次貸相關商品,整個金融市場是相連結的,也有可能是股價投資等方面的損失。未來在相關資訊調查上,金管會也會與業者再確認。 至於銀行財富管理商品中有連到次級房貸者,張秀蓮說,因金額已明顯下降,未再公布,至於投資型保單,金額也是略有下降。由於銀行銷售的連動債,也有一些跟次貸有關,張秀蓮提醒投資人,不要任意提早贖回,以免賣在最低點。
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 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