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訪客 您好!請您先登錄網站 | 註冊會員最新文章熱門文章使用幫助購文辦法 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首頁!

返回論壇首頁 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股市週期與歷史規律
      談天說地回上一頁
           查閱主題:細推物理50年──李政道院士對當代物 ...
<< 談天說地歡迎您的到來 >>
 本版精華  個人收藏  回覆通知
只有管理人員可以在本論壇發表新主題! 您是本文章第 3834 位閱讀者。上一篇主題重新整理下一篇主題
 文章主題:細推物理50年──李政道院士對當代物理學的貢獻 【加入收藏】將本主題加入我的收藏 將本主題加入我的最愛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3508 
 發表總數:總計 23185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首頁 個人網站  引用 引用回覆  回覆文章 回覆文章 
時報科學與人文

 細推物理50年──李政道院士對當代物理學的貢獻

吳茂昆(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  (20061210)

  


  李政道除了一九五七年與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之外,也是許多國家科學院的院士,譽滿全球。日前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與北京分別為他舉辦了祝壽研討會,會中的研究,總結了李政道對物理學的重大影響。

  今年是李政道院士八十壽辰,是李先生和楊振寧先生共同證明在弱交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後五十年,也是李先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一甲子。最近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與北京分別為李先生舉辦了祝壽研討會,我覺得有必要將之紀錄下來,提供給有志從事知識創新工作者參考。 


  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五日的下午,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舉行新聞發表會,被稱為實驗物理之父的拉比(I.I. Rabi)教授向大眾宣布,物理學中的宇稱守恆(Parity Conservation)基本定律被兩位年輕的物理學家李政道與楊振寧推翻了。李、楊也因此一重大發現獲得一九五七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在五○年代,幾乎所有物理學家均相信物理現象不因空間反轉而變的規律,李政道與楊振寧兩位先生大膽的提出,在一大類物理過程中,包括β衰變、μ衰變及π衰變等與弱相互作用關聯的現象,宇稱可能是不守恆的。他們給出了可以進行這種檢驗的實驗條件,並提出了幾種實驗設想。

  一九五六年底,吳健雄教授透過β衰變實驗,得到弱交互作用宇稱不守恆證據。緊隨著吳先生的實驗之後,有近百種不同的實驗得到同一結論。由於李、楊、吳三位先生的突破性工作,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于物理世界最基本結構的概念。

  宇稱不守恆 影響深遠

  在哥大為李先生舉辦的祝壽研討會,計有多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及學界貴賓參加,最難得的是由已過九十高齡的諾貝爾獎得主 NormanRamsey 做第一場報告。這個演講內容雖談的是一個古老的問題,然而我們看見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在耄耋之年仍茲玆不忘其志的精神。

  接下來幾位學者演講的內容,都與李先生六十年來工作過的課題相關。當年,在李先生的大力推動下,相對性重離子對撞(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sion RHIC)的理論與實驗成為粒子物理研究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這個應用金原子核在高速下對撞的實驗,確實發現在強相互作用下,有類似完美流體的新物態,此發現帶動一個新物理問題研究的開始。薩米爾(Nick Samio)教授對整個事件做了詳盡及深入的報告,讓與會者了解李先生的投入及貢獻。

  隨後,哥大物理系的 Norman Christ 教授報告了他們研究團隊發展超級高速電腦的歷程。自一九九三年起,在李先生的倡議與領導下,哥倫比亞大學和IBM公司等單位合作研製超級計算機,為物理計算服務。一九九八年完成了用於計算量子色動力學的超級計算機;二○○五年完成了新一代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更達每秒十萬億次。這些工作帶動了今天具有超級計算能力電腦的發展。

  二○○四年的諾貝爾獎得主 Frank Wilczek教授則特別推崇李先生在量子色動力學理論推展的貢獻,特別是建立了 Lattice Gauge計算理論的基礎。他更提及宇稱不守恆對發展統一場理論的重要影響。

  Carnegie-Mellon大學物理系主任 Fred Gilman 則強調宇稱不守恆對粒子物理學發展的影響。他特別強調李先生在高能物理研究國際合作的重要貢獻及努力。MIT 來的文小剛教授是代表所有 CUSPEA 計畫的中國留學生向李先生致意並祝壽。文教授首先說明要不是 CUSPEA計畫,他不可能到美國進修,當然也就不可能有他今天的成就。文教授也簡要的敘述他目前從事「光」之科學基礎的研究,他認識到,宇稱不守恆對理解光具有粒子與波雙重性(Particle-Wave Duality)本質有關鍵性的影響。

  他的流體力學

  成為颱風研究基礎

  最後,諾貝爾獎得主 Leon Lederman 則說明他如何在五十年前受到李政道先生討論的啟發,而與他的合作者進行了著名的「36小時」實驗,證明在μ衰變也呈現宇稱不守恆。他們的工作因此與吳先生的結果發表在同期的物理評論期刊,給李、楊理論明確的實驗證據。

  從貴賓們的演講,我們可以認識到李先生對物理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正如曾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長的 S. Drell 教授所說:「綜觀物理學的各個不同領域,很難找到沒有留下李政道足跡的地方,他犀利的物理直觀和高超的解答難題的能力,為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持久而明確的貢獻。」

  李先生的研究領域除高能粒子物理外,還廣泛的涉及天體物理;流體力學、統計物理、凝固態物理及廣義相對論等,且在這些領域上都有重要的影響。例如他在流體力學的研究,主要針對二維和三維流體的湍流。他指出,二維空間的流體沒有湍流,湍流只能在三維空間發生。颱風等激烈氣象必須有第三維與地面垂直的氣流才能發生。他的研究成為氣候預報的重要基礎。

  李先生研究問題,有他自己特異的風格。對於他自己提出的每一項研究,李先生都從基本的原理和假設出發,推出所有必要的公式;對於別人的工作,他則著重了解其中的未知與未能解決之處,並常以別人尚不知或不能解決的難題,作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所以,一但進入一個領域,他便能不受已有方法的束縛,很快得到別人沒有的結果。對李先生來說,科學研究的路是自己開拓的,而結果則必然是別人過去沒有得到過的。

  老子、孔子、杜甫對學問的啟發

  李先生一甲子的研究工作,從沒有離開過物理,正如他自己所說:「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然而,他雖一生從事物理科學研究,但他對中華文化的精髓有非常深入的認識。他在經、史、子、集的涉略非常深入;他的書法與繪畫,也自成一格。在北京的研討會上,他以五首詩句名來總結他六十年來的研究生涯。第一句是老子《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李先生以玩笑的口吻說:「此一詩句的與量子力學之基礎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al)相通。李先生對此的詮釋是,「可以被證明的原理,不會是絕對的原理;一個被賦予的名詞,不會是永久的」。物理的基本概念確實如此。

  第二句李先生引用論語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他耄耋之年,李先生仍然關注新世紀物理學的發展。他為研究簡單的物理真空,在求解薛定諤方程式(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和非微擾問題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這樣年齡還能有如此科學成果,也正是他服膺孔夫子說詞的具體表現。

  第三句他引用杜甫的詩「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然而,他認為他一生從事物理,其原動力是更深刻的。因此,借用杜甫原意他將詩句改寫為「細推物理日復日,疑難得解樂上樂」。這真是做學問的最高意境。最後他引用近代一位數學家黃伯飛所寫的「人生有幾何、性命無代數」為其演講的結語。

  李先生一生曾可謂意氣風發、碩果累累。因為他的卓越成就,除了一九五七年與楊振寧先生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之外,也得到許多的重要學術獎,他是許多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幾十個大學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及特邀講座等頭銜,真正是譽滿全球。但是,在這樣大的成就與榮譽面前,李先生從沒有揚揚自得的表現,有的則是更加勤奮、更加刻苦的工作。而李先生對推展科學研究的熱忱,尤其是提昇華人的科學地位,提攜後進,為後人發展建立機會的胸懷,確實是從事學術工作者的最佳典範。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發表時間 2006/12/10 11:04:26  該用戶目前不在線上    管理人員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3508 
 發表總數:總計 23185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楊振寧與李政道
http://book.tngs.tn.edu.tw/database/scientieic/content/1992/00080272/0004.htm

--------------------------------------------------------------------

故意給他一些難題,擋他一陣

1945年春天,一個胖胖的「青少年」──浙江大學一年級學生李政道,走後門來找西南聯大的物理教授吳大猷幫忙轉學。這男孩子應付功課易如反掌,幾乎每天都去「麻煩」吳教授,請求給他更多的閱讀書籍和物理習題。我們很可以想像:有時吳教授「煩」起來,故意給他一些難題,擋他一陣,免得天天來。吳大猷回憶說:「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時我有風濕痛,他替我捶背,他幫我作任何家庭的瑣事。我無論給他什麼難的書和題目(註一),他很快的做完了,又來要更多的。我由他作問題的步驟,很容易發現他的思想敏捷,大異尋常。」

不久,剛好當時陳誠和俞大維主持的軍政部計畫發展國防科學,吳教授便推荐他拿政府的獎學金到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李政道當時大學都沒畢業,抗戰勝利後一年(1946年)就由於吳教授和政府的幫助直接當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在中國那極其艱苦困難的時代,這是何等幸運的事,這時他才快滿二十歲。

當時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有全美第一流的教授(註二)。他在那兒遇到了學長楊振寧。兩人從此開始精誠合作,毫無保留,而且持續了十五年左右。科學家要遇到興趣一致而且能多年共同研究的同志,是極其不容易的事。顯然的,兩人在合作過程中一定都覺得如魚得水。李楊兩人共同討論,一起研究物理前沿問題。一個年少才思敏捷,新觀念泉湧;一個年長富有直覺洞察和批判力。這是一次科學史上不多見的,而且成果輝煌的合作。在理論物理的許多領域裡──統計力學、場論和基本粒子,他倆一起作根本的探究,解決了一些存在很久而且很難的問題。

宇稱守恆定律在弱作用中不成立

1950年起,他們就一起研究一個非常困擾物理學家的大問題──θ介子和τ介子衰變的怪異現象:這兩個介子許多性質都一樣,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它們的衰變方式不一樣──θ衰變成兩個π介子〔具有偶性宇稱(even parity)〕,而τ卻衰變成三個π介子〔具有奇性宇稱(odd parity)〕。這是當時一直無法解決的大難題。1956年,他們終於得出一個可能性最大的結論:θ和τ是同一個粒子〔現在稱為K介子(kaon)〕,但因為宇稱守恆定律禁止一個粒子衰變成宇稱與原先相反的兩個狀態,所以宇稱守恆定律在弱作用中不能成立。他們甚至還提議幾個確定性實驗來驗證這個結論。

1957年吳健雄和她的同事們首先做出實驗,證明李楊的結論是正確的。這是一個非常出乎意料的結果,在當時物理學界可以說是驚天動地的(註三):一個大家一直公認為天經地義的基本物理原理──左右對稱原理──竟然不是真理!

宇稱守恆定律一向被認為與能量守恆定律、電荷守恆定律一樣是普遍的基本原理。這有點像二十世紀初葉,幾百年來大家都公認為天經地義的絕對時間和絕對同時性,竟然不是真理。李楊的這個貢獻是物理史上的一個轉捩點:第一,它為1960年代後期的電弱統一場論鋪了一條路;第二,從此以後一個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各種對稱性,都被物理學家拿來由理論和實驗觀點仔細檢驗一下。

後來他們的密切關係由於各種人為原因而破裂以後,各自都曾經詳細回憶這段可遇不可求的光輝燦爛的「科研合作蜜年」。總的說來,李政道的貢獻大約有75%。

電弱統一場論不可或缺的基石

一般人大概都以為楊振寧最大的貢獻是他與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新觀念。但是在電磁作用力和弱作用力的統一場論由實驗完全證明以後(1980年代),這個看法就需要修改了。現在看來,他最大的貢獻是在1954年,與密爾斯(R.L. Mills)一起發現的「規範場」(又叫楊-密爾斯場)。這種特別的物理場具有規範對稱性,而且是電弱統一場論的必要基礎。目前一般物理學家大都相信將來更完善的統一場論也要基於「楊-密爾斯理論」。

1920年左右德國大數學家懷爾(H. Weyl)為了統一重力場和電磁場而推廣黎曼幾何,使彎曲時空中一個向量的長度可以因位移而改變。這個理論具有很美的數學性質,但懷爾的嘗試在物理上失敗了──得不到實驗支持。但是他在這個研究中卻闡明了:馬克士威的電磁場理論有一種內在的優美而神祕的性質,稱為「規範對稱性」。它能保證電荷守恆。後來物理學家庖利(W. Pauli)曾企圖把它推廣到粒子物理領域,來解釋「同位旋守恆」的經驗定律,但沒有成功。

這個困難問題的關鍵終於被楊振寧和密爾斯解決了。他們引入一種全新的物理場,具有非阿貝爾群的對稱性,並利用這種場來解釋強作用(或原子核作用)過程中同位旋量子數守恆。這動機和用意原是很好的,而且楊-密爾斯理論還具有優美的數學性質。他與李政道也一起寫過論文,把它應用到別的現象。可是當時沒有人知道實際上怎樣進一步去應用它,於是被冷落了十多年,那知風水輪流轉,後來它竟然東山再起,成為電弱統一場論不可缺少的基石。

當時除了不知如何用它來作計算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內在的更基本、更嚴重的問題:如何對楊-密爾斯場作正確的量子化?這個新的場量子似乎應該是沒有(靜止)質量的,可是當時的粒子實驗卻沒發現強作用現象有這種零質量的粒子(註四)。論文在《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刊出後,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作了個演講,那時庖利當場就窮追不捨地問這質量問題,楊振寧無法給他滿意的回答,情況相當尷尬(註五),後來由院長歐本海默出面打圓場。因此,當時大部分物理學家(李楊兩人大概也包括在內)也就不很認真看待這理論,不再努力繼續研究它(註六)。

楊振寧談科學家成功的因素

楊振寧得獎後,曾經與記者閒談到一個科研工作者成功的要素:第一要能夠堅持長期研究工作的耐性;第二要選對行;至於天賦,那是次要的,此外還要有「機遇」才能成功。這也正是費米(Fermi)教授(他指導李政道論文)的看法。在芝加哥大學時,泰勒(E. Taylor)和費米兩位教授對楊振寧的科學思想的成長影響最大。楊振寧還說他曾看過不少人,他們在大學甚至研究院的成績都非常不突出,但是他們選對了路,又能堅持研究工作,終於有所貢獻。這個看法應該相當準確地反映他自己研究物理的態度、作風和機遇。

楊振寧又說:「我常接到許多不相識者的來信,信上說他們發明一個什麼定律,但這些人對他們所談的學問並非專家,倘若不是一位專家,而想在那門學問中發現定律,可能碰上的機會是零,即使碰上了,他也不會懂得其所以然。」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留美專攻數學,回國後在清華任教,那時楊振寧還在念小學。楊武之的學生徐賢修回憶說:他們幾個學生常來老師家輪流教楊振寧,那時他顯然已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後來楊振寧以同等學力考入西南聯大,當時那裡差不多匯集了全中國學者專家的精英。他學生時代是中等身材,看起來瘦瘦的就像抗戰時期大部分學生一樣。在西南聯大他跟吳大猷教授作研究,寫了學士論文:〈群論與分子光譜〉。他利用對稱群的數學來討論多原子的分子振動。讀研究所時,他在王竹溪教授的指導下寫了〈二重合金的統計理論〉。得碩士學位後,教過一年中學,在1945年考上清華大學公費留學。一年後他認識了李政道。

1957年底,李楊知道將得諾貝爾獎後,不約而同的馬上寫信給吳大猷教授。楊振寧在信中說,他自己後來的研究工作都與對稱性有關,而且都可以追溯到抗戰時與吳教授所作的論文(註七)。

兩粒鑽石不管放在那兒,終究還是鑽石?

吳大猷謙虛地說:「國人常提及李楊二人為我的學生,並以李與我的機遇傳為美談。實則我不過適逢其會,在那時那地遇了他們而已。譬如兩粒鑽石,不管放在那裡,終究還是鑽石。」

這個鑽石的比喻就超出科學範圍了,因為它不可能做實驗來檢驗。我們不能讓當年那兩個胖胖的和瘦瘦的大學生,一輩子在北師大或台大念書、畢業、教書和做研究,看看結果會怎麼樣。按照楊振寧講的,如果他們兩人沒有遇到吳教授和θ-τ粒子衰變疑難的機運,那麼大約與通常的好教授沒有太大差別。

1956年,李楊在〈論弱作用中的宇稱守恆律問題〉論文中,提出宇稱守恆律(即左右對稱性)在弱作用現象中不成立。他們不只提出這個新觀念而已,還提出如何做實驗來驗證這個觀念。他們在論文中除了仔細計算及分析當時所有弱作用的實驗數據,還發現竟然沒有一個實驗支持宇稱守恆律!如何做實驗來看看宇稱守恆律在弱作用中究竟對不對,這問題在當時是極其混淆不清的,雖然大家都深信宇稱守恆律是普遍成立的,但在李楊之前,竟然沒有人想過,也沒有人知道。

這是個很徹底的、每個細節都考慮到的研究。李楊對左右對稱性發生懷疑,並不是單純地大膽作假設,而是先從細縫裡看出來的。不過整個看來,這個科研也並不違背胡適提倡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註八)。李楊在得獎時說過,其實他們並不是事先就有預圖「打倒」左右對稱性,只不過是對於θ-τ疑難作過各種嘗試而失敗後,被迫得到那結論。但是左右對稱性向來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基本原理,因此懷疑它的人,實在不能不說是「膽大包天」。

在吳健雄及當時美國國家標準局的同僚們做出實驗之前,很少人認為李楊可能是對的。老一輩的大物理學家庖利就曾公開表示懷疑:「我不相信上帝是個微弱的『左撇子』,我預備打個大賭:即實驗結果一定顯示出左右是對稱的!」這時吳健雄等人正在排除萬難,日以繼夜地做實驗。1957年一月確定性的實驗結果公布了,李楊是對的!我們可以想像庖利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是何等震驚!

根據他們兩人各自的回憶,這個最精彩的合作過程中,真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底楊振寧的貢獻占多少百分比?一個人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楊振寧的貢獻大約也有75%。

這怎麼可能?要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只要聽聽一代歌王卡羅素的故事:話說1916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女歌唱家梅森和卡羅素一起等著出場演唱,梅森非常驚訝地看見這位名滿天下,最受崇拜的卡羅素在發抖,她簡直不能相信地問道:「為什麼?卡羅素,你緊張嗎?」他很誠懇回答說:「梅森,別的歌唱家必須唱100%,卡羅素則150%!」

本文參看了下列文獻:吳大猷《回憶》(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李政道《Broken Parity》(預印本,哥倫比亞大學,1983);楊振寧《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W.H. Freeman and Company, San Francisco, 1983),這本書中選了75篇論文,在47篇楊與別人合寫的論文中,有20篇是李楊合作的。F. Dyson, "Innovations in physics"(Scientific American, Sept. 1958),Dyson對李楊的貢獻給予非常高的評價──把他倆與費米、海森堡、馬克士威及牛頓等人放在一起相提並論。

許仲平任教於美國麻州大學物理系

註一:如果想知道李政道那時作些什麼習題,應該就是在吳大猷著的《古典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等書中的習題。這些著作是由吳先生在西南聯大的講義演化出來的。他那時是一、二年級的大學生,作的是三、四年級或甚至研究生的習題。

註二:最有名的是費米(他完成原子核鏈式反應的控制)和泰勒(氫彈之父)兩教授。事實上,他們是全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學家。有一則笑話說費米所教過最差勁的學生,即使沒什麼大貢獻,也做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

註三:當時台灣新聞也連續幾天大報特報這件事。因為那時台灣科學知識水準很低,記者也不懂,翻譯和報導中有許多錯誤。例如說,宇稱守恆性質,記者翻譯成「對等性」,甚至解釋成跟相對性或相對論有關。(後來吳大猷譯為「奇偶性」,這才正確而且容易讓一般人理解。)這些事,由1983年二月底中央社記者黃天才,在東京機場訪問李政道的報導(〈「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次專訪」──李政道博士談科學,話古今,擺龍門陣〉)也可以看出來。

註四:楊-密爾斯場的正確量子化方法和它的量子質量問題,一直到二十幾年後才由別的物理學家解決。

註五:庖利(Pauli)的嚴厲批評是早就有名的。在物理學研討會上,當時全世界沒有幾個人能擋得住庖利的問難和銳利批評,何況是年輕一輩的楊振寧。早年在歐洲時,庖利的這種「不客氣」的態度,就已經很困擾研討會的主持人。後來有人發現一個好辦法可以「擋住」他:先把演講客人帶到庖利的辦公室,先對他一人講一遍,他照例當場就滔滔不絕的提出不贊同意見和批評。等到正式演講時,庖利坐在那裡不再重複他的批評,只會不停地搖搖頭,口中小聲喃喃地說:「這是不行的…,不行的…,我告訴過你了…。」

註六:當時唯一例外的是櫻井(J.J. Sakurai)。他非常欣賞楊-密爾斯場的美妙對稱性,他企圖用它來建立強作用理論,由於計算上的困難,他的理論沒有說服力,因為無法把理論與實驗關聯起來。楊振寧本人也不表支持。

註七:李楊終止合作後,也就不在物理會議中同時出現。但1978年夏天,吳大猷教授在水牛城的紐約州立大學退休時,同仁為了對他表示敬意,為他開一個物理研討會,李楊一起出席,而且在他們正式演講物理之前,他們都說了一段他們與吳教授的關係,相當動人。去年新竹清華大學八十周年校慶,劉兆玄校長請他們兩人和陳省身、李遠哲一起出席座談會,情況熱烈動人,這些事總是令人感到很欣慰的。

註八:在黃天才的訪問中,李政道說:「……我們所做的假設,一定要與過去的經驗相符合,有了這樣的假設之後,再交給實驗物理學家們去做實驗,經實驗中獲得充分證實,這假設才成立。…我想,胡適之先生的兩句名言,說得很好:理論物理學者是(要)「大膽假設」,實驗物理學者是(要)「小心求證」。」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6/12/10 11:09:54

作者匿稱:古海

 會員等級:管理者  
 會員編號:002
 理財金幣:+ 153508 
 發表總數:總計 23185 篇文章
 註冊日期:2004/02/11
 查看會員資料 會員資料  發送悄悄話 悄悄話題  發送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  參觀 古海 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  回覆並引用原文 引用回覆  回覆本主題 回覆文章 

簡單的說,宇稱守恆學說就像我們看一面鏡子,當我們看到鏡面上人的左半邊臉龐,大致上就可知道人的右半邊是如何了!
經過五十年前兩位天才縱橫的物理學家的研究,物理界的宇稱守恆說已經搖搖欲墜!這是李政道與楊振寧首發之功,對於20世紀以後的物理學界發展影響深遠。
那麼,同樣的,股市運動原理也是遵從宇稱不守恆原理。如果股市運動是走宇稱守恆原理,理論上股市預測就不重要了,因為股市就是一再地重複先前的走勢。
因為股市運動原理是遵從宇稱不守恆原理,所以股市預測變成非常的困難!

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將文章內容轉貼其它理財論壇。
保護自身利益,勿將盤勢看法與股市規律透露讓他人知悉。
引用網站文章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支持網站永續經營,請踴躍發言。
通過討論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再犯同樣過錯!
增進下單技巧。
歡迎意見交流。
 

回覆時間 2006/12/10 11:54:39
本主題只有一頁。 回上一頁
快速回覆文章: 細推物理50年──李政道院士對當代物理學的貢獻
用戶名稱及密碼: 用戶名稱: 註冊會員? 安全密碼: 忘記密碼?



使用表情文字轉換?

   您可以使用鍵盤上的 Ctrl + Enter 鍵直接送出回覆

↑回頁首↑


本網站訊息內容著作權及責任歸作者所有,不作為投資決策依據,版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本網站發表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股市週期網 StockCycle 立場無關。
本網站所有的標籤與註冊商標由原創作者所有,本站僅提供連結,不代表擁有版權,如有侵權,請通知站長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