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新窮人,你,會是下一個嗎? (轉貼好文分享) 文/郭奕伶 一六○一年,英國制訂濟貧法,將窮人分為值得幫助及不值得幫助的兩種人;後者就是指「有工作能力,卻沒有工作」的人,在當時的社會,如果你去幫助不值得幫助的窮人,你就會被世人所譴責。四百年來,人們對貧窮的定義深深受此影響。 • 貧窮新面貌 全球化、知識經濟創造一批新輸家 「新窮人」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工作 此刻的台灣,許多人對貧窮的看法還停留在四百年前,我國的低收入戶計算標準也據此擬定。然而,貧窮的面貌早已不同。 當全球化的洶湧巨浪一波波襲向台灣,當資本家們不斷到各地尋找更便宜的人力,昨天還在中壢的工作機會,今天可能到了曼谷,明天就到了深圳,後天可能到了捷克。當地域觀念徹底消失,每個星期一早上,你都有可能被告知公司不再需要你了,公司要搬到深圳了;而明天,你的工作可能是被一部電腦或四川人搶走。隨時,你都擔心自己將成為過去式,變成公司昂貴的負債。 在這個全球化的大架構下,資金、機器設備、工作機會快速流動,一旦你的移動速度跟不上這個節奏時,你就有可能變成「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工作」的新窮人。 一九八○年代,歐美社會學家發現,全球化、知識經濟,固然創造了一批新贏家,但也製造了一批新的輸家,新貧議題於焉誕生。如今,新貧現象也在台灣登陸。 • 一○九萬新貧階級 九成的失業人口屬於新貧族 他門最苦,卻不被列入社會救助體系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分析,目前的失業人口裡,九成以上屬於新貧族,因為其所得水準與過去的儲蓄率幾乎都處於台灣的最低層,一失業,就落入新貧的生活條件,而且,其未來找到工作的機會很低。根據此邏輯,林萬億推估,台灣新貧階級將近一百零九萬人(編按:此數據根據主計處統計,今年受失業波及人口總數),且他們多數沒有機會進入社會救助的大門。 林萬億說:「他們是台灣最苦的一群人,卻不被列入社會救助體系。」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教授王宏仁則指出,「這是一個大風吹的遊戲,而且是座位越來越少的大風吹遊戲,越來越多人沒有位子坐。」這群沒有位子坐的人,怎麼辦?「這是一個新的問題,絕對不能以傳統的貧窮問題視之。」王宏仁說。 才過完年,國內量販店的開山祖師爺」」萬客隆宣布結束營業;在台擁有七千名員工的華碩電腦,則傳出產能將一半移往大陸,準備裁員二成;台灣應用材料也在近日傳出將裁員兩百人……,裁員比率達二○%的消息。未來,這類的關廠裁員消息只會越來越多,它將同時衝擊藍領與白領的工作者,也將重塑台灣的社會面貌。 二○○二年,台灣的失業率已經竄升至五.一七%。就在二○○○年時,台灣的失業率還僅二.九九%,勞委會職訓局企業訓練組組長黃春長說:「當時,我看著那個數字,就知道大事不妙,每天擔心的要死,覺得全身的血液好像已經逆流,這件事很棘手。」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目前正陷入近二十年來最糟的就業市場,且看不出來何時會好轉。兩年來,超過兩百萬美國人失業,電腦、家具、鋼鐵等耐久財製造業,平均每九人就有一人捲鋪蓋走路;航空公司、券商、服飾紡織業,則平均每十個人就有一個員工被裁員。 • 步上美國後塵 二○一五年前三三○萬白領工作消失 中產階級減少,被迫落入新貧階級 二月三日出刊的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則以〈全球工作移轉新形態〉(The New Global Job Shift)的封面故事點出,美國白領階級的失業與貧窮憂慮。該文指出,全球化的下一回合就是將高階工作委外,文中預測,到二○一五年前,美國至少有三百三十萬個白領工作,將移轉到低成本國家。作者拋出疑問:「在人們失去工作後,美國還能繼續繁榮嗎?」美國的白領、中產階級未來是否將越來越窮? 「新貧冰風暴」在全球各地上演。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Lester C.Thurow)在《知識經濟時代》一書中就指出,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將是知識經濟的特色,唯有最高技術的人,實質工資才會增加;而中下階級將面臨失業或薪資下降危機,主婦們被迫走出家庭,以雙薪收入維繫家庭的運作。在這種兩極化的發展下,中產階級將逐漸減少,他們被迫落入新貧階級。 梭羅並統計指出,美國的中間家庭(中間的二○%),其財富占全國財富的比率,已經從一九八九年的一○%降至一九九七年的三%。而從一九七○年代中期始,低教育與低技術勞工的薪資逐漸減少。梭羅指出:「三分之二的美國勞動人口實質工資已低於一九七三年的水準,生活水準不如上一代。」 台灣的新貧現象,正跟隨著歐、美的軌跡發展。 • 加速新貧兩因素 小家庭,戶長失業全家無收入 社會保險制度不全,失業沒保障 台灣除了失業以外,林萬億分析,還有兩個因素,加速新貧階級的興起。第一,「家庭的小型化」。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我國平均每戶人口已經從民國八十一年的四.一一人,縮減到九十一年的三.二五人。換言之,過去農村社會的大家庭,一旦失業還可以由家族吸納,但現在家庭都已經小型化、或變成核心家庭,只要戶長失業,全家就失去主要的經濟來源。 其次是,台灣的新貧階級的成因還包括,「未被納入社會保險制度」。林萬億說,這些人未被社會安全網「網住」的原因是,他們加入就業市場時,失業保險制度尚未實施,也沒有年金制度;或者,他們都在小型的家庭式工廠,雇主未將其納入勞基法的保障,有些違法未提撥勞工退休金。因此,一旦失業,這群人都沒有退休金、資遣費,或失業保險金可以領。 面對這個急速蔓延的新窮人現象,林萬億說:「解決的辦法絕不能訴諸傳統的個人救濟,那將無濟於事,因為這不是個人的貧窮,而是整個區域的貧窮、結構性的貧窮。」 以英國、瑞典、丹麥、荷蘭等歐洲國家為例,近十年來,這些國家都是從歐盟的「社會基金」(Social Fund)提撥金額,在一個貧窮的區塊裡,提供教育、工作機會等等,提高整個區域體的競爭力,讓人們重新回到主流的社會體系,而非任其邊緣化。例如,英國有許多傳統紡織業的貧窮地區,就因為企業的認養,或政府的協助,勞工們開始學習電腦、提升競爭力、上網找工作、改善自己的經濟條件等等。 暨南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李家同也說,這波貧窮肇因於失業,要解決問題,必須打破台灣產業結構的畸形化發展,不能再一味追求高科技。他說,「我大膽預測,兩兆雙星的計畫在未來十年內產值會變成零,奈米就更加荒唐,我們連IC的機器都不會造,怎麼去發展奈米科技?」李家同說,唯有回到各個產業的基礎技術,才能在台灣扎根,創造永續的就業機會。否則,台灣的製造成本怎麼與大陸相比? • 解決之道 發展服務業,小額投資創造工作機會 產業專業化、精緻化,製造商機 景文技術學院校長朱雲鵬提出,政府應該發展「就業密集產業」,例如,老人看護、旅遊、環保等產業。他說,目前的科技業平均要新台幣三十億元的投資才能創造一千個就業機會,而且投資所需金額不斷提高。以十二吋晶圓廠為例,七百億元到一千億元的投資,才能創造大約一千個工作機會。反觀服務業,同樣的工作機會,所需的投資金額大約只是工業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 前台南縣副縣長、現任台南藝術學院教授曾旭正認為,台灣社會裡還有相當多不專業化的部分,這些都是創造就業、發現商機的地方。曾旭正舉例,像去年底,日本衛浴文化協會特別來台灣,教台灣人如何把廁所刷乾淨,裡頭的know-how可不簡單,總共有二十項步驟。「把東西做得更精緻、把事業做得更專業,這些都是大陸無法取代台灣的部分。」 李家同也認為,像床單、陶瓷、音響等各種即使是最平凡的小東西,只要把它精緻化,做到品質最好,都是台灣的商機。嘉義縣長陳明文舉例,把東西做到最棒,「就像賣蚵仔一樣,有人必須要一斤斤的賣,有人卻可以一顆一顆的賣。」嘉義縣目前正引進一種水質淨化設備,可將蚵仔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去除,屆時,蚵仔就真的可以顆計價了。 全球化之後,所有的人將只剩下兩種人,一種是從全球化得利的人,另一種則是被全球化遺棄的人,中間的人種將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如果你不想被遺棄,不想被救助,除了政府介入的力量之外,你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 台灣人需要腦內革命 賣黑金剛蓮霧、開五星級民宿 把工作、產品做到極致品味 在屏東,有人賣蓮霧是一斤一斤賣,有人則可以靠著黑金剛的自創品牌,賣出一顆叫價兩百元的蓮霧。同樣是經營民宿,有人定價一晚六百元,有人卻可以在清境農場帶動精緻民宿潮流,經營一個晚上要價三、四千元以上的五星級民宿。一樣是小學學歷的土木師傅,有人可能大嘆沒有生意,有人卻可以年收入百萬元,工作接不完……。 他們的共同點是,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工作態度與企圖。過去,台灣人擅長大量生產,但缺乏把工作及產品做到極致的品味與專業,這是一種思維。曾旭正認為,全體台灣人都需要進行一場「腦內革命」。 在全球化後,個人存活淘汰賽只會越來越慘烈,這種殘酷的競賽,你注定無法逃避。因為,一場新貧冰風暴,正朝你我加速襲來。
樹的方向由風決定 人的方向自己決定 |